曹民
简介:曹民,曾用名张昭达,1929年生,安徽桐城市人,1944年8月参加革命,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至1959年5月先后在鲁中抗联文工队、鲁中大众报社、三野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华东军区外语专科学校、坦克二师、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北京市和平里二小任职,1959年5月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工作,1985年4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厅级医疗待遇。
事迹详细内容:
一心向党恒奋斗,无私为民献终生
2011年6月12日20时20分,曹民的生命指针停留在了这一刻,她在83岁时静静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一个老革命,干过地下工作,打过日本鬼子,赶走国民党,立过三次战功。她是一个有64年党龄的共产主义者。捐献过家族保存的82件文物,“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中多次捐款,现在,她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院,用最后的光热,为医疗科学探路,也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
她把“自己”献给医疗事业
在郑州市北环路的一个小区里,张贴着这样一份讣告:中共党员、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离休干部曹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12日20时20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遵照曹民同志遗愿及家属意见,捐献遗体,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11年6月18日,在朴实而肃穆的气氛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为曹民同志举行了遗体捐献仪式。会场布置简洁肃穆,朴实动人,一如曹民同志一生秉持的精神理念。
河南日报、 东方今报、新浪河南分别以《可敬老人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老革命对世界最后的嘱托》、《一心向党恒奋斗 无私为民献终》报道了曹民同志的感人事迹。
她把青春献给革命和工作
曹民家境富裕而中途败落。曹民天性聪颖,识文断字,可国仇民恨时常让她感到迷茫,不知理想在何方?直到她遇到了中国共产党,知道了新民主主义,看到了《静静的顿河》,她觉得整个人生突然光亮起来。
1944年8月,这位早在中学时期就和姐姐一起为革命传递情报的少女,正式参加了革命;1946年9月,她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建立一个没有人可以剥削人的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自己愿意为这一目标奉献一切,包括一生甚至生命,永远和党不分开”。
在根据地期间,地方经常遭到鬼子扫荡,她就勇敢地带领当地村民来回转移,躲避扫荡。
1947年5月1日,因在群众运动中立场坚定,她被组织特批提前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天,对曹民来说很神圣。
1959年5月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工作后,曹民同志工作积极、勤奋、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她严格遵守图书馆工作制度,积极引导读者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对每一本还回来的期刊、书籍,无论借阅者是学生、同事、还是校领导,她都要一一仔细检查,看是否存在折页、卷叶或污损现象,爱护书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认真。在工作中,她尊敬比她年纪大的同事,关心比她年纪小的同事,待人诚恳有礼,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对待新来的年轻人,她都积极地、有耐心地手把手示范工作规范。即使成为一名领导干部,她也会冒着酷暑,亲自整理打包要装订成本的期刊,顶着烈日送到火车站,托运到北京的出版社。
曹民同志离休后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学校改革发展。她一切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重。她积极发挥老同志的监督作用,多年来在学校制定重大决策和重要改革举措,以及年轻教师成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的心总是向着党、向着革命
曹民同志终其一生,她的内心始终坚定自觉地向着党、向着革命。
曹民同志年轻时代就参加了革命,无论是对党,还是对革命,都一直非常忠诚。在她晚年,因为身体不便、不能久坐,因此不能参加组织生活,但即便如此,她仍然不忘按时交纳党费、及时学习党的文件。
在她生前,曾有些邻居与周边熟悉她的人动员她参加宗教活动,但都被她婉拒。她说,自己自从上学就不相信宗教。她年轻时期曾在教会学校求学,当时学校的修女曾经动员她加入天主教,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唯物主义者,不能参加其他宗教活动。
曹民同志的一生,非常重视追思先烈。在出差、游览、探亲、学校组织的活动时,总是不忘在红色教育基地凭吊先烈、向先烈们学习。
据曹民同志的丈夫回忆,在一次两人一起探亲途中,路过一个村庄,两人见到一个烈士纪念亭,于是便怀着崇敬之情上前查看碑文,并向烈士行了礼。原来,这座纪念亭是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十八位民兵为掩护当地群众撤退而英勇牺牲。后来,当地村民专门为烈士建立了纪念亭,记录他们牺牲的那段往事,以此来缅怀他们。曹民同志为烈士的事迹所感动,还专程到附近亲手采了一把野花敬献给烈士。
其实,像这样平凡但却动人的事情曹民同志还有很多。在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湖南毛泽东故居、广州及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延安革命圣地、平山县西柏坡、重庆红岩村、淮海战役纪念馆、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李大钊故居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她把祖传文物赠给国家
2001年,曹民做了一次惊人壮举。其实,曹民是她加入革命后改的名字,她的原名叫做张昭达,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三朝元老张廷玉之父)的第十一代孙,曾祖父张祖翼是晚清时期著名金石书法家。显赫的家世,家藏书画、古玩、篆刻颇多,仅她的手中,就珍藏有82件奇珍。文革时,她将文物深埋地下,这些珍品得以保存。
这些文物,曾被香港的老板相中,其中任一件都可能价值连城,但她的选择出人意料。
2001年,她和爱人一起回家乡寻根,当年9月30日,她将82件祖传文物捐献给桐城市博物馆,并说服远在北京的叔叔,也捐出珍贵文物20余件。桐城市政府奖励的2万元现金,她同样转赠给家乡的博物馆。
她捐赠的远不止这些,在同事的记忆里:汶川大地震,她捐款200元,随后又拿出1000元,不让写明捐赠人;玉树地震,她捐款同样积极争先。
入党64年,她从不忘记缴党费,即便是在最后数年卧床的岁月里,每季度23元的党费,也由老伴代缴。
革命时,她奉献了青春;太平年,她奉献了珍宝;而今,她奉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