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义举榜——吴新芬:好军嫂、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9

吴新芬

   简介: 吴新芬,女,汉族,1975年2月出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禹州市妇联副主席。1994.09—1996.06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上学期间于1995年5月被评为校优秀团干部,1996年5月校优秀团员;1996.07—1998.08在郑州东方集团,工作中1996、1997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8.04—2007.05在家照顾受伤的丈夫;2007.06—2011.08在禹州市教育局工作,期间于2006、2007年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获“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获“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2006年被西藏自治区西藏军区授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荣誉称号、2007年5月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8月参加建军80周年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获八一奖章、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2008年1月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被评为“2007感动中原人物”。2008年当选“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2010年河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感动军营好军嫂、2011年许昌市优秀共产党员十面红旗、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许昌市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

爱国拥军 绿色军营梦

    吴新芬出生在河南安阳一个偏远的村庄。小时候,她从广播上了解了边防和军人。从小学到大学,为了听解放军的新闻和故事,用坏了3台收音机。上中学时,家里有一幅陈旧泛黄的中国地图,吴新芬在上面圈圈点点标记了无数个地点。这些标记有的是她在收音机中听到后标出来的部队驻地,有的是她估计驻有部队的地方。靠这些“记”下来和“猜”出来的地址,吴新芬先后给边海防官兵寄过1700多封慰问信。翻看吴新芬日记,就知道她所做的并非偶然。

1991年10月7日  星期一  阴

    我最崇拜军人,羡慕那绿色的军营,很想成为绿色军营的一员。官兵是伟大的。看了电视系列片《边关军魂》后,使我对边防军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为军人最可爱,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边防,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成为保卫祖国的武警官兵、边海防战士,保卫祖国,让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1992年10月7日  星期三  晴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四集电视连续剧《南沙的鹰》。第三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599舰出海了,码头上一位漂亮的姑娘刚刚赶到。他叫万梦军,是从上海来的。她说,她做梦都想当军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这个理想破灭了。但她决定要找一个水兵做自己的终身伴侣。经张小兵(599舰上的一个水兵,是尚大千的文书)的姐姐介绍,并且看了副政委尚大千的照片,她就动情了。她爱得发了狂。没见过面,这个寒假,她就贸然自己来了,结果扑了个空。但她一直等着尚大千回来。

    编者把这个万梦军写得太好了,活生生的,她就在我的身边。她对水兵的追求,感动了观众,更感动了我。

    吴新芬从小迷恋军人、向往部队。她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军人。无论是立正、蹲、坐还是正步分解动作,都能完全的一动不动,任凭汗水爬在脸上,浸透军装,任凭虫咬风吹那所有挺直了的腰杆与挺起的胸膛,那所有的一致的手型与绷直的腿,这些让吴新芬感觉到那就是一个绿色的雕塑。动——无论是正步、齐步还是跑步,动作都是完全的一致;雄壮的进行曲,有力的跑步声,都让她感到振奋;那所有高度一致的甩直了的手臂与踢起的腿,让她联想起那钢铁的机械、严格的绿,不是死板,那是一种整体的美,雄壮的美,钢铁的气质,军人的风姿。庄严的帽徽下一双庄严的眼睛,一个庄严的军礼,一切圣神的使命,一切崇高的感情,都注入这个军礼。圆圆的大盖帽压住的,是那严严的风纪;扣与皮带扎紧的,不是青春的活力,而是一派军人的风度,豪放而严谨,坚定而有才华。

    军人们强健的体魄,严明的纪律,勇往直前的魄力,崇高的奉献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阳刚之美,排除一切险阻的勇敢,知识渊博的睿智和热爱人民的深情。深深吸引着她。最危险的地方总是有着军人的刚强。每次在街上见到穿军装的她总是把他们目送的很远,直到看不见为止。吴新芬老家安阳有个北兵营,星期天她经常坐车到那里去看,进不去部队大院,就在门口偷偷看看。每年的中秋节,八一、春节她都会往边防哨所写慰问信。还给边防战士寄去月饼和家乡特产。1994年,她考入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参加了大学第一课:军训,军训使她对军人铁的纪律,美德仪表和坚强,坦诚,奉献的内涵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体验。在学习之余,她阅读军事书籍,结交军人朋友。在大学校园里,她就立下了“嫁给军人我不一定幸福,但不嫁给军人我就一定不会幸福”的誓言。

飞鸿来往 互助进步

    吴新芬和王俊景是通过书信认识的。王俊景1992年底从河南禹州入伍,他所在的西藏军区某边防连驻守在海拔4500米、环境恶劣的错那雪域高原。1993年元旦,吴新芬像往年一样把对边防军人的新春问候和祝福装进信封,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到了西藏错那边防。一天下午,王俊景正在想家的时候,突然听到通信员喊:“王俊景你老家来信了!”这是王俊景收到的第一封“家书”,拆开后才知道是河南老家一名女学生写给边防军人的慰问信。从此,书信将这两位天各一方的青年联系起来。1993年7月1日,王俊景读到了吴新芬激情洋溢的来信:“入党是每个青年的最大愿望。我现在是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入党。”王俊景回忆起这件事,至今还觉得热血沸腾。他当时一口气读了3遍,想不到一个中学生的思想竟这样先进和成熟。他要与这个小妹妹“比一比”!在同年兵中,王俊景第一个申请上巡逻线,第一个被树为军事训练尖子,第一个入党当上了班长。

    由于相距遥远,感情只能靠邮寄滋养,每年鸿雁传书70多封。当高原雪山杜鹃花开时,王俊景总要采摘几朵寄给吴新芬。那时吴新芬的世界里弥漫着怒放的花香,她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1995年,王俊景考上了云南昆明陆军指挥学院,而她也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加努力地学习。

    1997年,王俊景从军校毕业,主动要求回到西藏边防,成了一名西藏边防军官,而吴新芬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公司做会计。他们相互表露爱意,得到一个军人深沉而朴实的爱,让吴新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吴新芬梦想着有一天穿上洁白的婚纱,在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的牵手下走进结婚的殿堂。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遐想。

    1997年10月25日,是吴新芬至今都不愿想起的日子。那天狂风一直在刮,暴雪不停地下。下午5时许,身为排长的王俊景和战友执行任务返回连队,发现高压电线被车挂断掉在地上,几头牛羊被高压电击倒在路边,许多放牧回家的群众和多台运输车被堵。 这条路是当地军民进出村庄的唯一通道,要是等到孩子们放学或者晚上,后果不堪设想!

    一名新战士要上去接线,被王俊景一把推开,王俊景一个人爬上电线杆,接线时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瞬间,身上青烟直冒,火花四溅,一头倒栽下来,被烧得四肢焦黑,不省人事,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而此时的吴新芬还蒙在鼓里。1997年10月底,她一下子收到了俊景的三封信。以后的半年里,王俊景就像从地面上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了消息。吴新芬四处打电话,询问王俊景的情况。后来她才知道王俊景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保护藏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被高压电击伤,双腿严重受伤,而且永远地失去了双臂。看看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打电话、就连上厕所哪一样能离了双手,吴新芬不知道一个人没有了双手是什么样子,要怎样生活。

    1998年3月31日,23岁的吴新芬独自一人坐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漫漫的路程,她的头脑越发的复杂。在她的心中,王俊景是连队100米短跑的冠军,是她心目中的英雄,没有了双手,双腿又不能走路,他以后可怎么过呀?她害怕,可她更担心。

    4月1日,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吴新芬见到了荤身缠满绷带,已经没了胳膊的王俊景。

    她顿时愣住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虽然在去成都的路上她已经知道王俊景受伤的情况,但当真的看到满身绷带的王俊景时她还是接受不了。

    看到吴新芬的到来,王俊景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一句话都没有,对吴新芬的态度生硬的很。王俊景是个硬汉子,当初中断书信联系,就是不想拖累吴新芬。他有意冷落吴新芬,甚至通过冷漠向她下“逐客令”。

    面对固执而又敏感的王俊景,吴新芬既心疼,又替他难过。为了让吴新芬死心,王俊景不但不让吴新芬照顾自己,不让吴新芬看自己的伤情,还无端地摔东西,不吃饭,一个劲地要让吴新芬回去。

    “你知道吗?照顾病人是很麻烦的,我的病又不像其他病过个一年半载会好起来,而我的手永远都不会再长出来了,过不了几天,你就会烦的,更何况是一辈子,即使你同意,你父母也不会同意的,别感情用事了”。吴新芬知道王俊景这一切都是为她考虑的,她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觉得王俊景是好军人,更是好男人。

    她决定留下来。

真情无价 真心无悔

    而这个决定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慢慢的,他们两个的心贴在了一起,王俊景的情绪也有了很大转变,也开始接受吴新芬对他的照顾了。王俊景说,自己受伤的那天,是全连80多位战友8个人一组轮换着,在海拔高达5000米的高原上,踏着刺骨的冰山雪水跑了20多公里,才和团里接应的救援队会合。为了他的安危,战士们几天几夜没合一眼;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首长还特地请来了专家;为了让他有战胜病魔的信心,领导们多次到病房探望。王俊景说,是部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伤势严重的王俊景,在病床上,不要说翻身,就是碰一下病床,都会疼的厉害。所以吴新芬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小心,生怕他再受一点疼痛的折磨。她帮王俊景刷牙,发现他的牙流血了,原来这是他受伤以来的第一次刷牙。吃饭的时候,吴新芬让王俊景先吃,王俊景又让吴新芬先吃,让来让去,饭都凉了。最后,他们一人一口,用一个碗一双筷子,你一口我一口,俩个人吃一碗饭,这样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生活的每一天。

    两个月后,王俊景身上的绷带被医生揭了下来。光着肩膀的他,整个上身没有一块完整的好皮肤,只要是没被电击到的地方的好皮全被做了移植,剩下的只是大片大片长出的新皮肤,胸部、腹部、腰部到处都是。两条大腿简直就像是倒挂的鳄鱼,从上到下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全部都是像指甲盖那么大,一块块皮植成的。听医生说,王俊景刚到医院时,四肢全都被烧焦,腿上的肉全被烧熟了,是医生一点一点把烧熟的肉割下,然后再把整个头皮揭下来,再移植到烧伤的部位。听着医生的介绍吴新芬害怕极了,感觉自己全身的肉都被剜去了,听完,她偷偷地哭着从病房里跑了出来,躲在墙角里哭了好长的时间。

在医院里,王俊景先后经历了四次病危,七次植皮,一次截肢,并被医生判定将终生在病床上度过。然而,吴新芬不愿相信医生的话,她觉得王俊景还很年轻,才24岁,他已经失去了双手,她不想再让他失去双腿的功能,吴新芬不止一次地求医生,求医生无论如何都要保住王俊景的双腿,面对吴新芬的一次次请求,医生也只有说,放心吧,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他恢复。但是,这要看王俊景的造化了。

    虽然医生的话没有那么的肯定,吴新芬却执着的相信王俊景一定能够站起来。由于王俊景有半年多的时间没有下床站立,双脚刚一垂下,就会充血肿胀起来,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就会从他额头上一滴一滴地流下来。她知道王俊景很疼,可是她更想让他站起来,于是就不断地给王俊景按摩,让他的双腿慢慢地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并且能够恢复知觉和功能。锻炼的时候,吴新芬先让王俊景的脚尖着地,慢慢地扶着他一点一点地挺直身体。因为王俊景没有双手,学习走路比小孩子更难,需要两个人扶着左右残臂,一个人抱着腰,由于左腿不能弯曲,更不能挪动,吴新芬就用绷带绑住他的左脚,一个人在前面拉着挪动。拉一点,挪一点,拉一点,挪一点。在吴新芬的精心照料下,凭着军人坚强的意志,伴随着王俊景的汗水和吴新芬的泪水,王俊景终于可以挪动一米了,吴新芬兴奋的无可比拟,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同时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王俊景终于站起来了。医生和战友说,王俊景是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他能够站起来,真是医学上的奇迹。而王俊景却说,是吴新芬的爱给了他无穷的战胜病魔的力量。

     1998年7月,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部队首长同意他们回到洛阳继续进行治疗。在医院的门口,他们租了一间小房子住了下来。几平方的小屋,是卧室,客厅,厨房,还是卫生间。房子虽小,却很温馨。在医院康复锻炼的同时,吴新芬还想让王俊景和正常人一样能够读书、写字。没有双手,王俊景决心用嘴写字。为了能够再“提”起笔,他不知道咬破了多少次嘴皮,嘴里时常起泡,流口水,甚至头晕。吴新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抚慰他的伤口,鼓励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俊景终于可以写一口流利的行书了,而且还可以读书、看报、敲键盘,甚至还会帮吴新芬做家务。

    照顾王俊景最让吴新芬难为情的是照顾他的大小便,在家里还好,就怕外出,每次王俊景要方便,她都是站在男洗手间旁,这时经常有人盯着她看,让她觉得不好意思,更有好心人提醒她说姑娘,这是男洗手间,女的在隔壁,时间长了、次数多了,慢慢的她也就习惯了。

    在洛阳,吴新芬和王俊景相互扶持着、相互鼓励着、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为了节减开支,给王俊景多补充些营养,吴新芬打过零工,捡过破烂。由于她们住在白马寺附近,那里的游人很多,吴新芬就常去捡些饮料瓶、啤酒瓶什么的。这份“工作”对于她来说很自由,能够随时在王俊景的身边照顾他。她在景区捡破烂,一天能卖几块钱,最多一次竟卖了15块钱,当她兴奋地蹦起来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王俊景却流出了眼泪。吴新芬知道,他是在心疼自己。

    邻居劝吴新芬,别太作难,多向部队伸伸手。她摇摇头:“王俊景受伤时,全连80 多人,8人一组轮换着踏冰踩雪,往山下医院赶;首长还调来飞机转送医院;为保住右肘关节,西藏军区总医院李素芝少将做了12个小时手术;需要输血时,拉去两卡车官兵为俊景献血,俊景身上80%的血都是战友的,是部队给了俊景第二次生命,我咋能再向部队张口?”

    2002年8月1日,在西藏军区驻那错高原某部,吴新芬和王俊景结为夫妻,终于圆了她的军嫂梦。当她打电话告诉父母说,要结婚时,听到父母焦急地非要到过来参加婚礼,吴新芬竟违心地告诉他们:“我们在遥远的西藏,西藏那边的天气特别不好,路途远,没有火车,来回都要坐飞机,特别不方便。”从而阻止了父母的到来。当母亲提到想看一眼未来女婿的照片时,她犯难了,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一位母亲,当她看到军官证上的照片是一寸照片,根本看不出来有没有手时,为了让父母放心,她就把俊景的一寸军官照寄了回去,让父母第一次见了王俊景的照片,其实那段时间里,吴新芬的心里面特别的复杂和不安,生怕父母看出一点破绽。

吴新芬为丈夫擦汗

    一年后,他们有了女儿甜甜,而吴新芬对家人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因为她已经6年都没有回过家了。女儿甜甜的出生,给她们这个充满艰辛的家里带来了久违的快乐。可是最让吴新芬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母亲。她狠心的对母亲说,自己还在遥远的西藏,从而又一次阻挡了母亲的到来。也让母亲以为不能照顾外孙女愧对女儿的太多,甚至为自己的无奈而流泪。

    2003年,《解放军报》首次对吴新芬和王俊景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第二年,河南省妇联主办的《妇女生活》也刊登了他们的事迹。因为《妇女生活》杂志都已征订到各个村子,全村的人都知道了吴新芬嫁给了一位没有双手,且双腿严重受伤的军人,只有她的父母还被瞒在鼓里。后来,她的一个亲戚实在不愿瞒下去,就偷偷地把杂志塞到吴新芬父亲的手里。从来都不看杂志的吴新芬的父亲,就说:我不看,我还忙着干活呢?她的亲戚说,你就看看吧,看了你就知道了。全村的人都看过了,只有你们家没看。后来,在吴新芬弟弟的帮助下,吴新芬的父亲看完了那篇报道,还看到了吴新芬和王俊景的照片。当吴新芬的父亲确认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女儿的时候,一向坚强的父亲竟然三天没有吃一口饭,没有喝一口水,白发似乎一下子爬满了父亲的额头。他们担心吴新芬和王俊景在一起会吃一辈子苦,会受一辈子累。他们怨吴新芬怎么瞒了他们整整7年,更怨连结婚生孩子这么大的事都瞒着他们,他们怨的太多太多。可吴新芬的本意是等王俊景安上了假肢而且是冬天穿着棉衣再去见父母,最起码能给父母一个从外表上看起来相对完整的女婿,可是不管是什么理由,在这时候,都不能填补父母对女儿的怨言和牵挂。

    2000年初,吴新芬代表王俊景回禹州为奶奶祝寿,发现村东有一大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学农林专业的她眼前一亮,与王俊景的父亲王文亮商量承包下了这11.8亩荒地。她用省下的800元钱买来水泵,又从新华书店里购买了《土地微生物》和《种植技术》,接连使出了深耕细作、二级提灌、秸秆还田这3招,当年亩产就超过千斤。从那以后,王家年年喜获丰收,库存粮食达到了1万多公斤。

    前段时间,在土地承包合同期还没满的情况下,吴新芬突然动员家人退出来。乡亲们不理解,吴新芬说:“俺家总不能独个儿占便宜!”这不,吴新芬又瞄上了村西58亩荒地,打算承包下来种药材。“找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合伙,俺指导她们一起干!”丈夫和家人都支持她这个想法。

    吴新芬说:“俺家世代农民,懂得一个道理,有了粮心里才不慌。”当初有人鼓动她再向部队多要些钱,吴新芬回答:“部队为俊景治疗花了几十万元,他身上流的血80%是战友们给的,咱怎能这么不知足呢?”这个“粮”,她要自己挣才吃得香。

2004年11月,吴新芬和王俊景带着女儿甜甜拜见父母。吴新芬的爹妈板着脸,气得看都不看吴新芬一眼。吴新芬默默站在一旁,所有的委屈和愧疚涌上心头,泣不成声。 

    “爸妈,我对不起你们”,突然,王俊景拖着那条不能弯曲的左腿,“扑嗵”一声给双亲跪了下去……

     良久,吴新芬的父亲才缓缓开口:“你要不是当兵的,就别想再把俺闺女带走!”最后,父亲把王俊景扶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要是你们早说,或许还能帮你们一把!” 

    吴新芬远在安阳的父母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下,来到了禹州,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的同志在宾馆为他们安排了宴席,双方的父母第一次见了面,含着热泪,用仁慈和宽厚接纳了这一切。酒席上,王俊景的父亲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双手端起酒杯,竟然给吴新芬这个儿媳妇敬酒,他说:俊景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俊景他妈知道他受伤一病不起,他哥小时候患有脑膜炎后遗症,俊景的妹妹还在上学,俊景又受这么大的伤,要不是你的出现,我们这一家子可怎么过呀!你的到来不只是救了俊景,更是救了我们全家呀。”吴新芬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她知道那是一颗父亲的心。也许那个时候,在别人看来,他们这个家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的残,但他们一家很快乐,因为我们一家在一起就足够了。

    2004年8月,吴新芬和王俊景重新回到了王俊景离别几年的部队。在那里,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和战友们,用朴实而又热烈的方式,重新给他们举行了婚礼。结婚那天,金黄的格桑花瓣撒满道路,洁白的哈达挂满他俩的脖子。方圆数十里的400多位乡亲穿着节日盛装为他们祝福。洞房门口贴着西藏军区政委专程派人送来的对联:“你无手、我有手、我们共用一双手;夫从军、妻拥军、夫妻同结一颗心。” 吴新芬走下婚车,全连官兵齐刷刷站成两列,脸庞挂满泪珠,排山倒海般高喊:嫂子好!一声嫂子,喊出了军人的崇敬,喊出来战友的情怀。那一刻,吴新芬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最骄傲的军嫂。

饮水思源  不忘感恩

    吴新芬认为,生活中他们得到了部队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她要把这种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当她知道乡亲们希望多了解一些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时,便和丈夫在村里支起了阅报栏,把自家订的《农民日报》、《解放军报》贴出来,供大家阅读,然后又办了黑板报,建立起了宣传国家政策、弘扬社会新风的小阵地。

当看到自行车经常在路上爆胎、掉链时,她就在自家的三轮车上喷上“军嫂服务车”几个大字,备好简单的修理工具和打气筒,供乡亲们免费使用。

    她还在中国禹州网上建立了“军嫂主页”,在网上讲述军营、讲述和王俊景的故事,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6年初,在禹州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开通了“军嫂热线”,给那些需要帮助和咨询的朋友答疑解问。

    2005年,她还在许昌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了两名孤儿。党国路小时候身体发育不良,被亲生父母遗弃。常志锋7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从2007年春节开始,吴新芬夫妇每年春节都把他俩接到家里,共渡新春佳节。平时吴新芬不仅给他俩买零食、学习用品和衣服,还经常给他们写信、打电话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茁壮成长!党国路已大学毕业,在许昌一家装修公司做设计。常志峰在一家饭店做厨师。

    每年的六一节吴新芬都要到贫困山区为留守儿童送去书包和学习用品。

    十七大胜利闭幕后回到家乡,吴新芬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6000多元,购买50余盏新型路灯,使全村4条3000多米长的街道亮了起来。解放军总后勤部给他们的10万元生活补贴,吴新芬全部捐给了希望小学。

慰问武警官兵

    这些年来,吴新芬和王俊景经常到驻禹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当中,和战士拉家常,送去节日的祝福,给他们送去笔记本和鞋垫。

    走进军营,走进边关,慰问边防官兵是吴新芬十多年来的梦想。2010年吴新芬和王俊景开始了边关之行。他们到过位于抚远乌苏镇的“东方第一哨”;中国最北的哨所——漠河县北极村的北极哨所。位于新疆乌恰县斯木哈纳村的西陲第一哨。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军嫂牵动军心,家门连着营门。如果说人民军队是长城,军嫂就是夯实连接长城的垛口;如果有人问,当代最美的女性是谁?吴新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军嫂!谈到军人,她思想感情的潮水总是放纵奔流着。军嫂这个称谓,意味着奉献、牺牲和责任。这些年的经历,使吴新芬深深理解了军人、军营和军队。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不少默默无闻又堪称英雄的军人。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看到军人们,就觉得老百姓有了靠山,就觉得日子特别有滋味,未来特别有盼头! 

    有人说吴新芬一个大学生嫁给一个伤残军人每天照顾他穿衣、洗脸、刷牙,这样的付出不值得,而吴新芬认为这不是付出,而是他们之间一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虽然王俊景没有了双手,不能给她完整的拥抱,但他给自己的拥抱在吴新芬的心里吴新芬能感受的到。吴新芬幸福的觉得,王俊景用他残缺的双臂给她的不仅是拥抱,更是他的心,在她累时,王俊景用残臂撩一下吴新芬的头发,都会让她感到无群的力量和爱。这种爱是别的女人感受不到的。特别是2009年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很多人见到吴新芬夫妇都会给吴新芬一个拥抱,真的让她很感动。是的,吴新芬想:“王俊景欠我一个拥抱,我却得到了无数的拥抱,我真的很幸福!幸福就在自己的心里,他是一种感觉,你想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她和王俊景经常去荡秋千,边说边笑,她会骑着自行车带着王俊景,他们会唱“我们的爱在自行车上荡悠悠。”那时候,吴新芬幸福的认为:“别人有的我不一定有,但我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啊!不是你不幸福,而是你没发现幸福。我喜欢部队,喜欢军营,最喜欢你们喊我嫂子。”我家的电视背景墙写着:“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 吴新芬的项链吊坠就是军装上的领花,她的手机壁纸永远是“爱在军营”。这就是吴新芬平凡而又简单的幸福。

吴新芬和王俊景回华水

    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吴新芬获得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奥运会火炬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等荣誉。她知道,这一切都属于过去,这只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驿站和全新的起点。

吴新芬认为:“物质生活的好坏是别人衡量的,精神生活的优劣是自己定位的。一生中,有了军人做伴,我将永远幸福;一生中,有了俊景相依相随将永远满足、快乐。军人牵动了我一生的心愿,也激发了我全部的爱,我的梦想就是:把我全部的爱献给我们最可爱的军人。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就会聚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 

 

  • 综合科

    办公楼425

    (0371)-69127630

  • 新闻科

    办公楼405

  • 思政科

    办公楼425

  • 文明建设科

    办公楼425

  • 校报编辑部

    办公楼424

  • 新媒体工作室

    办公楼424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宣传部 | 豫ICP备05002494 |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321号

花园校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 邮编:450045

龙子湖校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 邮编:450046

意见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