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师学术报告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发表时间:2016年09月23日

922日下午15:0017:30,根据学院的学术工作安排,我院赵爱华、徐淑娟、郑海霞和常燕四名教师在8213报告厅面向全院的广大师生根据自己近期的学术研究情况,分别做了各自的专题分享报告。报告会由时锦瑞教授主持。

首先,赵爱华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题为“《红楼梦》与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了解、认识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古典小说集大成者的《红楼梦》更是集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现象。在古代社会中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礼制在《红楼梦》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而且在故事的叙述中更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对封建礼制的反思。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通过一系列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活动,真切再现了君臣之礼、丧葬之礼、祭祀之礼、婚嫁之礼等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其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折射了封建礼制的繁琐、荒唐、悖谬等特点,揭示了清代礼制的假仁假义、吃人的本质。

然后,徐淑娟老师分享了“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的相关成果。徐老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1.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师中的倦怠现状如何;2.什么原因导致了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师中的倦怠;3.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师中的倦怠,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接着,郑海霞老师做了“华裔身份的追索与建构”的专题报告。郑老师认为美国华裔作家先天的身份错位和后天的文化疏离使他们始终被认为不同于主流的 “他者”,处于边缘化的处境,无法真正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因而无法获得精神上和身份上的归属感。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成为了何处是归程的流散者。他们基于流散体验上的写作在不同程度上探讨着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身份的归属、文化身份的重构、审美价值的取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切支撑着流散文学书写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流散叙事视角出发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华裔漂泊精神意向、心理状态、身份意识、身份归属、身份重构、中美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的新文化景观进行了深度的、系统的、别样的阐释和探讨。

最后,常燕老师做了题为“关于委婉语的研究”的学术交流。委婉语是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现象,它起源于禁忌语,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交方面,具有避讳、礼貌、掩饰的作用。委婉语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有缩写、首字母缩略、截短、加前缀、使用替换词、使用外来语等等。正确使用委婉语对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时锦瑞教授对四位教师的学术报告作了总结,与会师生一致认为此次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同时对于今后的外语教学与学习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供稿人: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