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宇(1977.10- ),女,副教授,河南省翻译协会会员,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1项。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河南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河南省旅游业‘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建设及应用研究”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编研究生英语教材1部。
曹盛华(1965.8- ),女,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教学。近年来,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项,主持完成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项、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生)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3部。辅导研究生参加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被评为“优秀奖”。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和“校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楚行军(1979.9-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学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在《语言学论丛》和《外国语》等期刊发表成果多篇。
党兰玲(1966.10-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阿斯顿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涉外翻译与语言服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WITTA联盟能源电力翻译与教学研究会秘书长,能源学术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社会语言学。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其中省委外办“翻译河南”项目《中华源•河南故事•人工天河红旗渠》卷和《中华源•河南故事•大运河》卷荣获中国外文局2020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地方优秀外宣品一等奖。参与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省级规划教材《实用英语写作》等著作5部,获各类奖项近10次。曾多次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教工等荣誉称号。
段晋丽(1977.3- ),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研究。多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
韩福乐(1966.6- ),女,文学学士(河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教育硕士(河南大学教科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副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2005.08-2006.02)访问学者、英国提赛德大学(2015.11-2016.05)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国际贸易实务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表论文14篇。主持或参与项目17项。出版翻译材料3本,出版教材3本。多次获得不同层次奖项。
韩孟奇(1965.2- ),男,副教授,河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有“高级汉英翻译”和“科技英语翻译”。研究方向为翻译及其教育。在《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外国语文》《学术界》等外语类CSSCI或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个省级和厅级科研项目,主编科技英语教材3部,出版翻译专著1部,参编教材5部,其中1部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译著1部。
雷冬雪(1973.12- ),女,副教授。1997年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获河南大学英语语言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翻译实践。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河南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编著作1部。近3年来参与河南省省委外办组织的“翻译河南”项目,担任《河南省“黄河友谊奖”》《中华源•河南故事•人工天河红旗渠》和《中华源•河南故事•大运河》的英文翻译。
李胜机(1974.4-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高等教育管理。发表了《从<红字>看霍桑的反清教情结》《文化管理视阈下中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路径研究》等近10篇论文。翻译出版了《墨索里尼的末日》《意大利战场》《全球空中力量》等译著。主持及参与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司、河南省政府招标、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等近20项。成果荣获2016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著作类一等奖等。
刘桂杰(1979.10- ),男,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在读),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主要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出版《多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在《学术界》、《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外文研究》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多篇,发表A&H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参与第一名)国家社科项目2项。
刘文霞(1969.12- ),女,教授/博士,201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兼任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甜菜一代”作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双语作家纳博科夫研究》和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郑州大学学报》《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
庞彦杰(1973.8-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外语系访问学者,公共英语教学一部主任,聚沙公益协会会长。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 8项,主持厅级课题1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5部。成果获厅级一等奖5次、厅级二等3次。
时锦瑞(1963.10- ),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及文学翻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翻译协会会员,曾在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进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长期从事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参与黄河英文网、河南旅游资讯英文网的建设工作。先后在《外国文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译林》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CSSCI收录3篇,中文核心8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魏新强(1973.7-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国别研究、英汉翻译。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包括教材和著作10余部,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市和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成果奖10项。
杨友玉(1974.6-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厅级及校级等教学科研项目30余项并多次获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5篇发表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篇CSSCI期刊。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教材以及计算机英语和旅游英语等方面的研究和编撰工作,目前已出版著作12部,学术专著4部。
张富生(1964.10- ),男,三级教授,校级教学名师,校级特色专业带头人,校级卓越教学团队带头人,校级线上线下混合示范课负责人,校级思政示范课负责人,“汪胡桢奖”获得者,英国、美国、台湾访问学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跨文化及其翻译研究。在《外语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英语国家概况》,译著《文化河南》《水概念》《水伦理》《水权利》《水安全》《水和平》《国际水法》《水紧缺》等在业界和学界有较大影响。建立“英语国家研究网站”和“英汉水文化语料库”。
张红梅(1974.12-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外国文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与实践方面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校级项目10余项,主编、参编、翻译、审校著作10余部。其中《英汉-汉英新闻出版词典》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英语国家概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材,《水伦理》《水权》《水安全》《水和平》《国际水法》《水紧缺》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引入的国际水文化系列译丛。
张加民(1965.9- ),男,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先后在荷兰马斯特利赫特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亚伯大学进修与访学。1997年在郑州市高等学校英语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并被授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先后在《外语教学》《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英文标书的汉译工作,黄河英文网、河南旅游资讯英文网的建设工作等。参与了《中医名言》《中医名著》《中医名家》《中医理论》等著作的译审工作,参与了《食物过敏: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探究》的翻译工作。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参与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1项。
郑海霞(1978.10-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英语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主持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全球化语境下河南形象的构建与河南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参与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顺应论视角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和河南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对话理论视域下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构建研究》”。参编《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
郑茗元(1980.1-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外国语学院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中心论文通讯评审专家。现执教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第一教学部,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方文论思潮与文化战略。已出版教材2部,学术专著9部,其中人民出版社1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17篇,CSSCI收录10篇。科研学术成果、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厅级创新成果奖项。主持完成省部级、厅级科研课题18余项。
周冠琼(1978.2-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留学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英语)一等奖并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2018年荣获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和“良师益友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出版著作4部,独立译著1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与厅级项目10余项。
石长平(1968.12- ),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美学。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评论学会理事。河南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原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先后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等3部,编写《文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教材1部,编写长篇白话历史小说《南北朝隋朝演义》1部(长江文艺出版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艺报》《中国美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的《美学大辞典》中撰写美学词条70个。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会哲学科学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
杨紫玮(1984.10— ),女,副教授,文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毕业,2009年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媒体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项目多项。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曾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传媒》《出版广角》《当代电视》《作家》《电影文学》等CSSCI、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文学类专业教材1部。
刘丽丽(1977.12-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英美汉学、中西文学交流等。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理事,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批准号:19BWW015),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闫亚平(1980.10- ),女,2017年7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陆续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当代修辞学》《汉语学习》等语言类核心刊物和各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部,合编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学术成果荣获厅级一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