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
视大学生就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大局,发动全团力量帮助大学生就业,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化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二、工作目的
统筹校内外共青团工作力量,组织我校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
三、目标任务
各学院、书院全年组织不少于25%的团支部,依托“向基层报到”系统平台或线下结对方式,就近就便参与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每年城乡社区实践计划,完成情况作为年终分团委量化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对象条件
1.我校学生团干部、“青马工程”学员带头,组织学生党、团员参加,带动我校青年学生广泛参与;
2.学有余力,至少可参加1个学期(半年)的日常报到类工作项目或不少于1个月的集中报到类工作项目;
五、方式方法
1.在校期间:以日常报到为主,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团员就近就便向城乡街道(乡镇)、社区(村)、“青年之家”报到,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结对、团员报到、骨干兼职等方式,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可按需开展线上远程工作。
2.寒暑假期:以集中报到为主,以“三下乡”“返家乡”“向基层报到”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实地调研、兼职锻炼等社会实践。
六、工作原则
1.区域共建。校团委指导学院、书院团组织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与街道(乡镇)、社区(村)、“青年之家”、青少年宫等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结对共建,结对关系保持相对稳定。
2.保特常态。在校期间以学校所在地报到为主、寒暑假期以居住地报到为主,统筹用好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三下乡”、“返家乡”、“向基层报到”等实践载体,实现结对、报到常态化和长效化,提升参与面、覆盖面。
3.项目化实施。以项目组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工作,根据供需情况设计工作项目、目标任务和职责清单。工作项目动态调整,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济困助学、就业创业、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技推广、卫生医疗、政策宣传等方面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实践服务团队和工作项目。
4.社会化运行。校地双方共同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采取众筹、共享等多种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人才、资金、阵地等资源,努力为工作提供保障。
七、工作内容
积极发挥我校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围绕地方和基层重点工作领域,创造性培育实施工作项目。主要包括:
1.参与社区治理。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困难救助等基层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计献策、开展服务。
2.开展课后服务。围绕思想引领、兴趣培养、素质拓展、自护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为阵地依托,常态化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3.组织社会调查。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研究课题、兴趣爱好和基层需要,访民情、察社情、知国情,有针对地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
4.开展文体活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律、精神文明创建等内容,以书法、绘画、歌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公益性文化宣传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促进基层团建。协助街道(乡镇)、社区(村)团组织开展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参与基础团务、活动设计、项目实施等。
八、工作流程
1.我校团支部与城乡社区基层团组织结对报到原则上“一为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
2.岗位对接。各院团委根据报到岗位需求,组织院内团组织对接岗位、开展服务,鼓励和倡导日常社会实践机会较少的学生团员积极参与。
3.认证评价。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团组织与地方基层团组织协同管理、双向评价制度,应将大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计划情况作为学生团员参评各项团内荣誉、推优入党和骨干选育的重要参考;将学生团员符合志愿服务标准的工作计入志愿服务时长;将兼任基层团组织职务等团内激励内容记入“智慧团建”系统。
九、注意事项
1.各学院、书院团组织应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际,统筹用好在校期间日常报到及寒暑假期集中报到两种方式和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三下乡”、“返家乡”、“向基层报到”等实践载体,与地方基层团组织充分协调沟。
2.未尽事宜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联 系 人:孔老师
联系电话:69127469
共青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委员会
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