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献爱心 华水学子展风采
――记机械学院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实践队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对大中专学生200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要求,我院社会实践小队以“赴范县辛庄乡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的实际行动谱写“推进两大跨越,建设美好中原”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7月15日中午,实践队到达了期盼已久的辛庄乡中心校。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同时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并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大学生能力的锻炼,而且也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校方的帮助下,实践队员仔细阅读了几所小学的资料并根据以下原则:①路程较近,交通方便;②教育水平大致代表全乡的教育水平;③该小学所在村庄具有调查的普遍性(村里家庭有进城务工人员,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年龄比例适中,符合全乡的大致情况)。从中选择了几所有代表性的适合做农村义务教育的乡村小学进行调查。如:中心校、十五里小学、水里希望小学等。
在最初与十五里小学王校长的面对面交流中,王校长介绍了学校工作的基本状况,并提到了“结对帮扶”——辛庄乡的教学特色,这种教育模式在辛庄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后中心校领导又进一步明确了“结对帮扶”的具体做法:即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结成学习帮扶对子,对他们进行具体帮扶,促使其学习成绩提高的一种模式。同时可以以此来解决教师缺编、教师压力大、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然而,这只是一个最初的定义,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涉及品德、纪律、体育等全方位,多元化的“互助式帮扶”已经初具模型。
“结对帮扶”是盛开在黄河岸边的一支夺目的奇葩
之后,实践队员们对选中的学校进行调了查。大家发现,在“结对帮扶”的影响下,一名叫毛书亚的小学生的感人事迹尤为突出:2007年11月26日下午放学后,小书亚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位走失的山东老人,通过他和家人的努力,这位名叫杨金玉的老人终于在走失十七天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镇干鱼口村。诸如此类感人的事迹还发生了很多很多,实践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了“结对帮扶”的积极作用。
对农村义务教育加大投入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
在统计和汇总调查表后,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家长们都非常支持孩子读书。从总体说,一小部分农民家庭情况不好,以前供孩子上学有很大的困难,导致孩子们辍学。现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后,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学校没有注重家长方面的宣传等,使他们大多反对“结对帮扶”。同时,由于辛庄乡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民办教师转正者比例较高,业务素质偏低,加上教学班额偏大,教师的相对不足,导致部分比较富裕的家庭在孩子上中学、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后,把孩子送往城市里的学校就读,从而使乡村学校生源质量不高,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阻碍。
虽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活动中队员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大家知难而进,通过辛苦的调查和实证数据得到了第一手资料,针对当地的农村教育现状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乡教育的公平性,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国家应该从经济方面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