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流淌在华夏血脉里的文明长河,也是考验人类智慧的永恒命题。8月5日,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新文科课程群建设探索研究”课题组成员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水利遗产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在指导老师毕雪燕、陈超、慎泽明带领下,走进了开封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在这里,指导教师们和开封第一河务局副局长刘嘉翔为同学们讲述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黑岗口位于开封市西北,正好地处黄河“豆腐腰”河段的核心区域。黄河“豆腐腰”指中游河段因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而形成的易决口地带,黑岗口则是其中的“险中之险”。

“大家看这块洪水位标识牌,1958年的水位线几乎与护栏齐平,当年的滔天巨浪就从这里扑向开封城。”刘嘉翔指着岸边的石碑,向队员们讲述着黑岗口的过往。这座位于开封市龙亭区水稻乡的险工段,其命运早在明代就已与黄河的喜怒紧紧相连。明万历年间,黄河水流在此处开始变得湍急,河床逐年抬高,险情频发,黑岗口险工由此形成。崇祯九年(1636年),黄河在此决口,浊浪吞噬了大片农田;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时,黑岗口再次成为焦点,决堤的洪水灌入城池,“凡六、七百里,尽成巨浸”,史书里“城郭半圮,浮尸遍野”的记载,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黄河又一次在此撕开缺口,滚滚洪流让沿岸百姓陷入苦难。 站在顺堤长5695米的大堤上,实践团师生看到36道坝、19座垛、30段护岸组成的庞大工程体系,如同钢铁铠甲守护着堤岸。从明代的夯土筑堤,到如今的混凝土防渗墙,黑岗口的每一次升级,都是中国人与黄河博弈的智慧结晶。

沿着纪事广场的步道前行,“安澜”石碑在阳光下静静伫立。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代代治黄人接力奋斗的故事。在纪事墙前,“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标语格外醒目,墙面上不同历史阶段的治黄记载,像一部立体史书:民国时期的简陋堤防、新中国成立后的复堤工程、改革开放后的标准化整治……时间轴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标注着黑岗口的蜕变。 如今,黑岗口不仅能抵御每秒18000立方米的洪峰,还通过“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为周边农田输送着生命之源,让曾经的“黄泛区”变成了亩产千斤的粮仓。
此次黑岗口之行,实践团同学们不仅读懂了一座险工的变迁史,更触摸到了黄河文化的根脉。“水利遗产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活着的历史。”实践团师生交流道:“黑岗口告诉我们,民族团结的力量、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坚固堤防’。” 如今,黑岗口正以“黄河文化体验地”的新身份迎接八方来客。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也能领悟“治水兴邦”的深沉智慧。而对于“水利遗产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实践队来说,这段旅程只是开始——他们将带着黑岗口的故事继续前行,让更多人听见黄河安澜的回响,看见水利遗产里绽放的文明之光。黑岗口——这个黄河下游闻名的险工段,正用它跨越数百年的故事,向人们展开一幅治水兴邦的壮阔画卷,诉说着黄河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