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研究院

Water Affairs Research Institute
转换链接错误' method='post' name='a1036192a' style="display: inline;" onsubmit="return subsearchdataa1036192a()">
动态新闻
首页 >> 正文

我院周振民教授应邀参加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多维调控关键技术课题讨论会

发布时间: 2018-06-04   浏览次数:



61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多维调控关键技术课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课题讨论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为专家组组长,成员由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三峡大学、长江科学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务研究院院长周振民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4日考察三峡大坝时提出的重要指示;响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提出的有关领域研究课题,提升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水平,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等。

5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长江上下游,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随后,前往通航船闸、升船机和左岸发电厂实地调研。他对工程技术人员说,今天到三峡大坝来看一看,感到很高兴、很激动。国家取得这么伟大的成绩,这也是你们作出的贡献。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讨论会上,三峡集团公司戴会超对课题进行了介绍,接着与会专家就研究课题内容,如何提升研究水平等进行了发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周振民教授就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建议和今后设想。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长江三峡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多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有关建议

1. 构建二元调控体系;即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调控;社会经济调控体系。

2. 三峡库区农村面源污染时空格局调控

3. 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 三峡水库运行对下游主要湖泊河段影响(鄱阳湖,荆江三口分流及洞庭湖湿地)

5. 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群落生态环境研究

库区消落带在反复淹水条件下会引起土壤磷含量和形态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变化。根据风险评价准则重金属PbCd的有效态含量分别为30.56%38.51%两者都高于30%对环境构成了高风险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进入消落带的废弃物处置与管理以减少消落带的污染。

6. 梳理现存的问题

梳理前期的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环境风险研究较为全面,从整个库区到消落带及沉积物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大多为现状调查,且早期研究没有形成权威可靠的库区土壤重金属参考背景值,导致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没有充分的依据。

2)库区特别是消落带在水库蓄水前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应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环境风险变化研究不够系统,库区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不够完善。

3)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的研究较少,污染预警体系研究不足,污染防控措施研究也未跟进。

7. 研究展望

1)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发生了富集,潜在环境风险增大。沉积物与水体和土壤联系紧密,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水体和土壤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等将成为研究热点。

2)库区消落带环境特殊、面积广阔,有必要对消落带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研究,进行重点污染区域划分和污染源识别,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

3)开展消落带土地利用规划和立法,从源头减少污染的发生。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以预防为主,应编制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指南,研究并建立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系统。

开展小浪底水利水电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影响二元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小浪底水库为不完全调节水库51亿m3的长期有效库容除汛期防洪和调水调沙外还可调节年内径流使花园口36月份来水量年增加21.6亿m3使同期引黄水量增加17.9亿m3平均年增加调节水量26亿m3除保证沿黄城市、能源基地的生产生活用水外非汛期还可向青岛供水10亿m3向华北供水20亿m3并可同时提高下游农业用水保证率。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的效益靠其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的科学运用方式来保证。

1. 问题剖析

根据移民计划50%的库区人口生活在库周较为狭窄的地区从事各种与当地资源条件有关的工农业生产库周人口负载量将大大增加人口密度将达到历史高峰这样就会造成人地矛盾激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加耕地负担越来越重毁林开荒陡坡耕垦现象将愈演愈烈成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安置移民为目的之一的工矿企业的发展及水库本身的建设必将使开矿、采石、修路等活动日益频繁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增加水库淤积量

2. 小浪底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态势

1)生境退化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

2)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向着贫乏方向演变。

3)小浪底工程对太行山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4)其他方面的影响。

3. 库区移民大县——新安县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

新安县的环境现状在整个库周地区有一定代表性。其一小浪底库区移民总数达19万多人而新安县移民接近总数的50%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在本县安置加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825%人地矛盾日趋严重;其二新安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投入的一部分被水土流失抵消了造成无效的投入;其三工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小浪底工程的建设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是雪上加霜。

4. 小浪底工程移民对下游安置区环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加大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尤其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这是因为小浪底移民安置多是以土地安置为对策的强调土地安置是基础这将导致人均耕地的减少小浪底库区多属少林地区只有库周有些次生林地移民安置可能对这些仅存的次生林带来更大破坏移民安置对安置区水资源的利用包括移民要分享水源和移民因生产活动而加重污染水源造成水源设施的紧张和水源质量下降。

5. 小浪底工程对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影响

1小浪底工程对引黄灌区生态环境影响

2黄河下游典型湿地生态环境

3黄河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影响

6. 库区及下游黄河水质变化

小浪底以下至黄河口河段干流长898 km其中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简称小花段) 128 km该河段水质受小浪底水库下泄水质及区间废污水直接排入影响较大。

黄河小花段泥沙对清水的CODMn浓度影响不显著但对浑水水体的CODMn浓度影响十分显著;水库建成运用后尽管通过增加下泄流量和减少下泄含沙量可大大改善下游黄河水质但在下泄水质稳定的条件下小花段的水质主要受控于洛河、新老蟒河和沁河支流污染物的排放小花段排污负荷变化对河段CODMn水质有明显影响。小花间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将是黄河下游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7. 对策研究

1小浪底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的制定必须和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同时还要突出宏观对策的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重点性、时效性、预警性、可操作性、组织有序性。

2)建立四个一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资料的应用

一个完整的小浪底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套代表性的监测指标体系一个科学的监测管理体系,一个强有力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解决水质监测、水文监测、局地气候监测、山地灾害监测、河口水生物监测、陆生动植物监测、人群健康监测、环境监测。

3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众多因子中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因子。

水库蓄水后淹没范围广移民数量大有半数就近后靠安置面临着土地承载能力过载劳动力就业库区森林植被、土地、物种、地质环境受干扰等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关系着未来库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能否进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能否得到改善成为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移民不应强调粮食自给和开荒种地。濒危物种的抢救、保护、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改造植被的维护和中上游水土保持等也是敏感问题。

4对黄河河口三角洲、下游生态湿地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利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将占主导地位。制定下游生态湿地保护条例。

5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排水河道淤积将加重自流灌区与背河洼地等将成为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危险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6)小花段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将是建库后黄河下游水质恶化的主因对新、老蟒河的污染负荷进行治理削减是控制干流小花段水污染恶化的有效途径。

7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就影响的空间分布而言可分为库区、下游悬河段及湿地区、河口及邻海区域。无论是从影响因子数量、程度强弱还是从经济损益角度库区远大于下游地区下游影响又大于河口及邻海区域即自西向东呈减弱趋势但这种减弱又有区域变异。

8进一步贯彻落实河长制的有关政策和目标任务,构成河长制网络体系。

9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预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与技术支持;为小浪底库区小流域开发治理提供信息服务。

与会专家就下一步技术合作有关问题,改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多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增加有关资料监测指标等进行了广泛讨论。王浩院士做了总结性发言。



电话:0371-69127609

邮箱:wangxuechao@ncwu.edu.cn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环路36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务研究院

©2017-201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务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