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水书院临时党支部召开第四次会议

来源: |责编:善水书院|供稿:|发布日期:2021/11/08

让大别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可以说,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和弘扬大别山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坚定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大别山地区之所以能够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根本原因在于,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中国革命必胜信念,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始终怀着对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长期艰苦斗争。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俄国十月革命后,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就在大别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一大前后,陈潭秋、恽代英等在大别山地区建立全国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1927年,毛泽东在武昌主持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来自大别山地区的戴克敏、汪奠川等学员,把在讲习所学习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带回大别山,作为开展农民运动的指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创始人吴焕先把马克思画像贴在家中供奉祖宗的地方,对父亲说:“他是革命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家境富裕的吴焕先还把自家的地契、田契烧掉,把田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倾其所有,破家革命,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彻底的革命精神。

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区,大别山从建党时期开始,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历史启示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就不可能创造“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唯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拼劲,我们才能涉险滩、渡难关、创奇迹。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运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我们就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胸怀全局,用担当精神书写绝对忠诚

胸怀全局、敢于担当,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也是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主动服务中国革命大局,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李先念带领中原部队在大别山坚持10个多月,牵制了30万国民党军队,为我党我军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宝贵时间。中原突围时,李先念说:“为了全局的胜利,哪怕是中原部队全部牺牲,那也是值得的!”毛泽东评价中原突围“不是一个局部的胜利,它关系全局甚大”。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一声令下,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一次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远征,其艰难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罕见的。邓小平后来回忆,讲了两个“二话没说”:当时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大,亟须休整补充,但接到中央电报后,“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当时,真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毛泽东称此举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战略部署,为了中国革命的全局利益,不惜牺牲自我,表现出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体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和政治风骨,是革命事业顺利推进的可靠保证。历史启示我们,胸怀全局、善谋大势,就能保证心明眼亮、永不迷航;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就能实现立说立行、落地落实。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注重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要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党的事业扛在肩上,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在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娄山关”“腊子口”,更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去工作、去战斗、去奉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向着更光辉的目标、更美好的前景进发。

初心如磐,用忘我奉献彰显为民情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带领革命群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书写出沃血千里为解放、军民同心写春秋的壮丽华章。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苏区政府把群众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业,凡是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发展经济,中到分田造屋、架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不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竭尽所有支援革命,出现了娘送子、妻送夫、兄弟携手一起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村村寨寨铜锣响,山山岭岭红旗扬。家家户户忙打仗,男女老少齐武装。”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革命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28年血与火的斗争历程表明,我们的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取了不竭力量。刘伯承曾动情地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也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和人民军队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历史启示我们,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求实创新,用开拓进取引领发展潮流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根据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从本地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战略、转换策略,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黄麻起义后,黄麻地区党和军队领导人冒着被指责为“寨子主义”的风险,带领起义队伍走上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后重返黄麻老区,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为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在土改中曾出现了“左”的偏向。为此,邓小平深入新县、商城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呈报的《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改政策,以及保护工商业等政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和赞许,被毛泽东称为“大别山经验”,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勇于创新,是推动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重要动力。历史启示我们,坚持求实创新,就能兴党兴国;坚持求实创新,就能无往不胜。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保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为做好党和国家工作深思深察、尽责尽力、善作善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新时代,我们党要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就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们要积极开拓进取、奋力创新创造,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努力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实践中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

(作者系大别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