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斌,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砥砺前行,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标识性概念提炼、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担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副主任等。主持并主讲的两门思政课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201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开创性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至今已经被引用二百多次。带领硕士研究生团队开拓性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撰写完成《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疫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十六本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提出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观,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解,有利于系统凝练“南水北调精神”等。
近年来,先后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湖南烟草系统党校、中建七局、郑州市人社局、鹿邑县夏庄村等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五十余次,学术思想活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出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方面大胆探索,产生了比较大的学术影响力。2023年11月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文明的互鉴与互鉴的文明”的大会发言,反响强烈;2024年10月19日在第七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做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学术报告,2024年12月20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上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出新”演讲,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