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理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地理学实习》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赵培发布时间:2022-05-04


一、课程教学目标

地理学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更好的巩固教材内容,为今后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打下基础。本实习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观测实习和人文地理现象认知。

1、通过自然地理实习,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要素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树立地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整体理念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人文地理实习主要包括对区域人文及社会环境的认知,通过实习能够用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社会文化现象。

二、思政育人目标

1、使学生在野外实习和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了解国家地理国情,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体验祖国壮美河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路线:太子沟-少林水库-嵩阳书院

(一)实习内容与思政要素结合点:

1、了解嵩山地质概况;认识嵩山地区矿物与岩石的特征;了解嵩山地区地层分布以及三大构造运动的标志特点。观察嵩山地形地貌特征;观察分析节理的特点;观察地貌特征,理解向斜构造的特点;观察沿线不良地质现象(风化、崩塌等)。从野外观察、深入思考和实际动手3 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路线地势陡峭,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引导学生识别潜在的危岩体,理解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分析可能产生的危害与有效防治措施。路线构造运动发育,既有古地壳产生的嵩阳运动,也有断层、褶皱和节理等,引导学生探索其成因机制、演化趋势及其对地形地貌、岩体性质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野外登山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

3、参观嵩阳书院,以嵩阳书院的书院文化传承和古建筑群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素养。

(二)实现育人目标:

1、工匠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以老一辈地质学家扎根野外的艰苦奋斗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优秀品格。

2、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的培养。以太子沟、少林水库等实习点为基础,实地了解嵩山地区相对缺水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案例二:路线:三皇寨书册崖少林寺

(一)实习内容与思政要素结合点:

1、了解中岳运动的相关知识,观察中岳运动的痕迹;观察山体滑塌的现象,分析山体滑塌的原因; 以中岳运动为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地层接触关系,加深对角度不整合的显著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同时分析形成的地貌形态差异性。观察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特点;认识断层角砾岩和石英岩的特点。 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素材,增强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

2、在书册崖详细观察陡立岩层与褶皱;观察共轭节理、构造节理、顺层节理。 以书册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以及沧海桑田的理解。

3、游览千古名刹少林寺。以少林寺为例,引导学生在感受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禅武精神以及古建筑魅力的同时,思考少林寺塔林建筑产生风化和倾斜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实现育人目标:

1、劳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是教育的载体,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知行合一为目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强劳动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劳动本领,树立实践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2、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以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为依托,将地域文化融入野外地质实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涵养内在精神,使之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

案例三:路线:石淙河-石淙会饮-中岳庙

(一)实习内容与思政要素结合点:

1、观察石淙河断层,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断层的特点及其判据;观察石淙河断层谷地的地形地貌;详细观察石淙河岩溶地貌,分析岩溶产生原因。

2、近距离观察岩溶峰林地貌,深刻理解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岩溶现象发育的影响,以及岩溶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比北方岩溶与南方岩溶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意识和爱国精神。

3、参观中岳庙。引导学生在感受道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古建筑魅力的同时, 分小组调查汇报古代寺庙场所空间布局特点及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二)实现育人目标:

1、通过实习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实践中,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2、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汇报提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思政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文理兼备的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方向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利用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特点,通过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作为课程目标,使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注重了价值的引领作用。

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学实习教学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合理嵌入育人要素,灵活运用思政元素载体,通过课程任务的引领,运用目标法、联系法和植入法等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和传统教学得到有机结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实践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同时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受到学生良好反响。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