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读写译》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功能是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新要求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是依据教学大纲而编制的,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变化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育人功能的价值取向正在超越大学英语工具论的定位,转向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属性,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发展。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2020年教育部对《指南》再次进行修订,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未来的改革与建设方向,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思政案例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外语教育改革建设的全过程。本教学工程项目根据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专业新要求,通过不同的多元化方法和立体化手段来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理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开放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以期能在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这一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而有效促进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Unit One Freshman Year(第一单元 大一新生)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本案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从我做起”的育人过程,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反映了我们认同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它必须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通过做事来学习,并明确要把学生培养成“全人”的教学理念。课文All Grown Up and Still in Tow《只好仍跟随着父母的成年孩子》讲述的是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鼓励新生独自规划大学报到、读书的事情。通过学习这篇精读文章,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自信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塑造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德育世界观。
2.能力培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焦点是:强烈的使命感造就高尚的品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个人和社会福利设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培养个人和社会责任,需要时就采取果断行动;将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3.知识传授:一方面,这一课文作为英语学习的“输入”材料,语言技能训练、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全人的培养方式都是围绕着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的。在这篇课文里,有很多关于价值观塑造的话语,从很高的角度诠释了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独立自主的人。另一方面,这篇文章的主题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即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重点,同时还以隐含的方式将独立自信的品格元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效果。
【思政教学重点】
1.基础要求:基于“教师主导说”的教材使用理念,因势利导,抓住时政热点, 运用“增”的策略,为教材例句融入“家国情怀”,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一名自信、自觉,有机遇意识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并拥有改变世界的想象力的人。
2.提高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分析,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元素,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人文伦理道德的品格修养热点,从而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引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3.发展要求:基于“产出目标决定说”的教学材料使用理念,帮助学生习得情感价值,教师需要运用“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调”的策略,对教学材料的输入角度和顺序进行调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扣子,从日常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使学生不仅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思政教学设计】
第1阶段: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围绕单元主题,布置前置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1.预习课文,描述图片。

2.提供音频和视频资源Boyhood《长大成人》,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独立自主、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专业过硬的大学人格精神等);观看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和影视作品《无问西东》,分享心得。


第2阶段:课堂教学(In Class)
1.单元主题导入(实现价值塑造思政教学目标)
(1)请学生利用课文相关信息描述课前提供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2)基于课文内容,结合课前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How to develop the diverse aspects of a whole person(man of great morality)? (如何培养健全的“完人”人格?)
2.文本教学与思政融合
(1)语言:在讲授文中核心词汇in tow 和一般倒装句型表达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思政教学目标)
① 翻译练习:掌握in tow 的含义。
课文材料:All Grown Up and Still in Tow (Topic)
翻译:只好仍跟随着父母的成年孩子。
in tow: following behind 跟随
补充材料1:Trying to shop with three children in tow is no joke.
翻译:购物时有三个孩子跟着可不是闹着玩的。
补充材料2:She always seems to have a couple of attractive men in tow.
翻译:她好像总有几个帅哥追随左右。
② 语法解释:掌握一般倒装句型表达重点强调用意的表达法。
课文材料:Nonetheless, I do remember what it was like to be an 18-year-old undergraduate. (Para. 4)
尽管如此,我仍记得当年我还是个18岁本科生时的感受。
一般倒装句型表达重点强调法:do (auxiliary verb) + verbs…
补充材料:
我知道你有权利抱怨你的得分。然而,每个人都必须遵循正确的学习步骤并出示足够的证据。
I understand you have the right to complain about your grade. However, everyone does have to follow the right steps and show enough evidence.
在学生掌握一般倒装句型表达重点强调法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应充分了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2)文化: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语句,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机融入文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实现能力培养思政教学目标)
① My heart went out to him. In fact, I felt so uncomfortable that I looked away. How humiliating to be in a university registrar’s office with your father taking charge. (课文材料Para. 1)
第一自然段的课文语句,结合课前所观看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在新生报到的当天独自来学校,不要父母陪伴;坚定年轻人在其人生关键阶段提高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意识;鼓励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 Nonetheless, I do remember what it was like to be an 18-year-old undergraduate.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is exciting, liberating and terrifying, all combined to help us grow into adulthood. That is, if our parents don’t come with us. (课文材料Para. 4)
小组讨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借此文本分析的机会,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同各位同学和老师交流想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
③ I was not ready, prepared or clearly aware about what would happe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four years, but I muddled through. From professors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to registrars and student-loan officers, I learned to find my way through 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university life. Naturally, I made mistakes, but then I still do. (课文材料Para. 12)
引导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3)思维:观看电影视频《无问西东》,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治学精神。话题:Why Should Young People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通过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第3阶段:课后任务(After Class)
1. 通过混合模式翻转课堂,进一步丰富“选、调、改、增”的策略,从而跳出课堂教学与教材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如选取央视国际频道等官方媒体制作的全英文纪录片、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的英语译文,通过布置线上打卡任务,引导学生视频跟读复述;
2. 通过上传视频作业等方式,更灵活、高效、及时地检查学生听写、翻译训练、背诵默写等学习情况;
3. 在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地将家国情怀注入学生心灵,汲取总书记治国理政智慧,感受大国理政和外交风采,将学生学好英语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升华为文化自觉和“四个自信”的道德情操。
案例二:Unit Two True Stories of Nazi Germany
(第二单元 德国纳粹党的真实故事)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本案例教学课文The “Perfect Aryan” Child《“完美雅利安”儿童》讲述了纳粹分子挑选了一张代表完美雅利安儿童的照片,但却并不知道这名儿童其实是一名犹太人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用词朴实、没有华丽的句子和辞藻以及复杂的表达方式,其间单词用法和语法结构有些复杂多变,在知识传授型的课程教学中融入典型的思政元素,教学效果完全不同:第一,人间真善美是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这是文化与文明的共性。第二,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珍藏人生中的美好与爱,以培养“珍藏在时光背后的记忆”的大情怀、大爱。
2.能力培养: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在二战期间对国际社会做出的人道主义援助和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们树立人人平等,种族平等的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应正确处理好文本分析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理清中西社会文化知识在课本教材中的呈现与选择方式,合理配置多元文化知识的有效甄别,凸显人文内涵、增补中国元素国家情怀的意识形态引导,以期增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促进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3.知识传授:这一课文作为英语学习的“输入”材料,语言技能训练、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都是围绕着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的。在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要用最大的尊重和善意对待亲人、朋友、他人和社会,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友善也是超越国界的。二战期间,逃离纳粹统治的犹太人在中国获得庇护,得到了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的鼎力相助。中国人民的友善精神会世代相传,我们要将友善的价值准则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思政教学重点】
1. 基础要求:基于“教师主导说”的教材使用理念,因势利导,抓住时政热点, 运用“增”的策略,为教材例句融入“家国情怀”,让学生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提高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分析,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发展要求:基于“产出目标决定说”的教学材料使用理念,帮助学生习得情感价值,教师需要运用“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调”的策略,对教学材料的输入角度和顺序进行调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施互惠共赢的合作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始终站在多边主义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教学设计】
第1阶段: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围绕单元主题,布置前置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1.预习课文,描述图片。

2.提供音频和视频资源Ho Fengshan: The “Chinese Schindler” Who Saved Thousands of Jews《何凤山传记:拯救了数千犹太人的“中国辛德勒”》,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悟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第2阶段:课堂教学(In Class)
1.单元主题导入(实现价值塑造思政教学目标)
(1)请学生利用课文相关信息描述课前提供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2)基于课文内容,结合课前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Is human nature basically good or evil? How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人性本质上是善还是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学生传递如下信息:战争是人性善恶的透视镜,但人心对正义与和平的向往更具决定性,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珍惜当下的和平。
2.文本教学与思政融合
(1)阅读技能:讲授全文课文的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思政教学目标)
泛读文本:General Reading 快速阅读
课文材料:The “Perfect Aryan” Child (Topic)
① 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并在原文中找出以下词汇搭配,如:racism, ethnocentrism, doubts on human nature, Nazis,monsters, solutions to wars;
② 分析文章中摄影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文章中,该人物起着贯穿全文扭转乾坤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人物。他本身是个小人物,决定着故事记叙脉络的整体走向。在白色恐怖中,虽无法改变二战历史和战争的结果,却以自己之力讽刺了种族优越论,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荒谬和可笑,弘扬了人性中“善”的一面。
③ 根据故事内容的阐述,各抒己见,发表个人对于“人性”的看法,尤其是对“种族优越论”的看法:越是标榜崇高的目标、华丽的理由,越是容易在其中藏垢纳污。课文中的摄影师恰恰展示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凭借着幽默式的勇气和伸张正义的决心,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来对抗恶势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2)品味文化:文本细读(Detailed Reading)。结合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写作手法,在教学案例设计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实现能力培养思政教学目标)
① 回答问题:What was the terrible news? What’s their initial reaction to the news? Why were they terrified? How did they react to the news? 结合学生们的看法与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是人性善恶的透视镜,它摧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人的灵魂与道德。战争是人心和人力的较量,能使人性扭曲,也同样能将人性善良的一面折射出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 运用课文中的时间提示词(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last, ago, next, soon, at the moment, right now, when/while, already, yet, ever, never, before, recently, these days, during the past, by the end of......),按照故事的发生顺序复述故事。文章采取了flashback(倒叙para. 5),matting(铺垫para. 1-3),interposition(插叙para. 4),narration(正叙第6段)等手法,结合历史史实的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多国际友人是如何保护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结合此复述活动,向学生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无论属于什么种族、肤色和地域,都是共生共在的,其内涵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③ 展示本次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语法建构和语言点讲解 pregnant / splash / claim / remarkable / revelation / surge / origin /frame / definite / contact / submit / exclamation / prone / irony / exaggeration,补充材料如下:
Ø splash: vt. display (a news story, photograph, etc.) noticeably置于显眼位置
e.g. The pop star was in high spirits during the interview and was obviously not much affected by her recent divorce splashed all over the news media.
那位流行歌星受访时心情颇佳,显然没怎么受媒体大肆报道的她近日离婚之事的影响。
Ø claim: v. state that (sth.) is true, even though it has not been proved 声称
e.g. American scientists claimed to have spot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ravitational waves (引力波) predicted by Einstein in 1916.
美国科学家称首次捕捉到了爱因斯坦1916年预测的引力波。
Ø remarkable: a. extraordinary or worthy of attention 不同寻常的;引人注目的
e.g. The local government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its efforts to attract more college graduates to the region.
当地政府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前来该地,成绩斐然。
Ø frame: v. put (a picture) in a structure that will hold it firmly 给图片等镶框
e.g. The girl was very excited when her dad framed her drawing and hung it on the wall of their sitting room.
小女孩很兴奋,因为她爸把她的画装入镜框挂在了客厅的墙上。
Ø definitely: ad. without question and beyond doubt 明确地;确定无疑地
e.g. A witness of the car accident said there were definitely two people in the car but the man in the car claimed he was all by himself.
车祸目击者说车里肯定有两个人,可车里那人声称只有他一人。
Ø be prone to: have a tendency to do or to be affected by 有……的倾向
e.g. The auto company recalled their latest model because there are increasing complaints that the cars are prone to accidents.
汽车公司召回了最新的型号,因为不断有投诉说那款车很容易出事故。
通过单词造句练习的教授任务,让学生们理解: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人性也是无法泯灭的,哪怕是在最黑暗最可怕的年代,只要彼此理解都能度过伤痛,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绝对不会缺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协共生;不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只要牢固树立该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3)思维引导:观看电影视频《最后一张签证》和纪录片《拉贝日记》,了解二战期间,逃离纳粹统治的犹太人在中国获得的庇护,得到了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的鼎力相助。中国人民的友善精神会世代相传,我们要将友善的价值观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第3阶段:课后任务(After Class)
4. 通过混合模式翻转课堂,进一步丰富“选、调、改、增”的策略,从而跳出课堂教学与教材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如选取央视国际频道等官方媒体制作的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英文纪录片、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讲话的英语译文,通过布置线上打卡任务,引导学生视频跟读复述;
5. 通过上传视频作业等方式,更灵活、高效、及时地检查学生听写、翻译训练、背诵默写等学习情况;
6. 在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地将“家国情怀”注入学生心灵,汲取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国风范、领袖智慧,将学生学好英语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升华为文化自觉和“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爱国爱家”的道德情操。
案例四: Li and Me (李总理和我)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将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贯穿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努力实现真正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特别是全课程育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努力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相得益彰。
2.能力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要素,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润物无声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3.知识传授:针对选篇中的重点词汇、表达方式,如vision、倍数表达等,设计练习巩固,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重点】
1. 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提高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叙述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表达My Faith in China,传递时代新信息,了解国家新发展、新格局、新使命。
3.发展要求:学生能够辩证看待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努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思政教学设计】
第1阶段: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围绕单元主题,布置前置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1. 预习课文,描述图片。


2.提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以民为本”、“蓝图”、“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等);观看英文纪录片《在路上:70年来中国创造了怎样的成就》,分享心得。


第2阶段:课堂教学(In Class)
1. 单元主题导入(实现价值塑造思政教学目标)
(1) 请学生利用课文相关信息描述课前提供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2) 基于课文内容,结合课前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great developments China has achieved in the past 70 years? (中国70年来创造了怎样的成就?)
2. 文本教学与思政融合
(1) 语言:在讲授文中核心词汇vision和倍数表达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思政教学目标)
① 翻译练习:掌握vision的含义。
课文材料:In all my years as a scientist, including heading a billion-dollar U.S. research agency, this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vitation I had ever received to meet with a sitting national leader to hear his vision for science and discuss important global science matters. (Para. 1)
翻译:在我从事科学工作这么多年间,包括掌管经费高达10亿美元的美国研究机构,这是我所接到过的邀请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我将要同一位在任国家领导人会面,聆听他对科学的看法,同他讨论重大的全球性科学问题。
vision: n. 看法,理念;
远见;愿景
补充材料1:Development is the underpinning and the key for solving all our country's problems. We must pursue with firmness of purpose the vision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and open development that is for everyone.
翻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补充材料2:First is a strong, national vision, a long-term vision. Second is a strong national will that carry out the vision. Third is importa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And fourth is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infrastructure.
翻译:首先是强大的国家(发展)愿景,长期愿景。第二点是实现这个愿景的强大的国家意志。第三点,他们意识到了创新和科技,尤其是最尖端的科技的重要性。第四点是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② 举例解释:掌握英语倍数及数量增减的表达。
课文材料:The day after I left Beijing, the capital experienced dangerous smog, with concentrations of 2.5-micrometer particles that were 20 times the level considered safe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ara. 3)
我离开北京的第二天,中国首都就深陷高危雾霾,PM2.5浓度高达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安全浓度的20倍。
倍数表达法: … times + the + noun (e.g. level, size, height, width, length, weight) + of/that clause …
补充材料:
到2025年,中国新增的城市面积将会是10个纽约市那么大。
By 2025 the newly built cities in China are expected to be 10 times the area of New York.
在学生掌握英语倍数表达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在应对空气污染等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充分了解中国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春风化雨般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 文化: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语句,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机融入文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实现能力培养思政教学目标)
① China is seeing science as critical to its future well-being (课文材料Para. 1)
由上述课文语句,结合课前所观看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消除贫困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崛起的一个“小目标”,但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坚定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理念;展现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②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课文材料Para. 2)
小组讨论:如何应对全球化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全球化视野,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③ China’s efforts to address its environmental woes (课文材料Para. 3)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了解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3)思维:观看英文视频---奥斯卡导演柯文思:中国崛起将是21世纪最大的故事,观看后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与辩论。话题:How to shape China’s national image? 通过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形象。

第3阶段:课后任务(After Class)
(一)课后任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配套的语言学习之外,结合本单元具体内容为学生布置适量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作业。
(二)作业:观看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完成教师设计的填空练习,并与同伴讨论感想。
案例四: What’s the World to Do about Water? (水的问题怎么办?)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将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与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贯穿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努力实现真正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特别是全课程育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努力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相得益彰。
2.能力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要素,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润物无声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3.知识传授:针对选篇中的重点词汇、表达方式,如conserve、顺序词表达等,设计练习巩固,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重点】
2. 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正确表达人类最关心的十大问题。
2.提高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叙述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绿水青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表达Chinese Dream,传递时代新信息,了解国家新发展、新格局、新使命。
3.发展要求:通过讲授全球环境面临的种种挑战,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努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思政教学设计】
第1阶段: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在课前在线布置围绕单元主题的讨论任务,让学生寻找关于近年来人类关心的十大问题,并且寻找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2. 预习课文,借助互联网搜索“人类关心的是大问题”。
Energy
Water
Food
Environment
Poverty
Terrorism and War
Disease
Education
Democracy
Population
2.提供中英文版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观看纪录片《绿水青山》,学会讲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中国故事 ””。

第2阶段:课堂教学(In Class)
3. 单元主题导入(实现价值塑造思政教学目标)
(3) 请学生利用根据在互联网上查到的人类关心的十大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4) 基于课文内容,结合课前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China has mak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4. 文本教学与思政融合
(3) 语言:在讲授文中核心词汇conserve和 表示原因的名词性从句表达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思政教学目标)
① 翻译练习:掌握abundant的含义。
课文材料:Developing abundant sources of clean, reliable, affordable energy enables an abundance of clean water. An abundance of clean water enables food production and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Para. 5)
翻译:开发充足的、清洁的、可靠的、用得起的能源,就能保证有充分的净水供应。有充分的净水就能生产视频,并保护环境,以此类推。
abundant: adj. 充足的,充沛的;
丰盛的;富饶的
补充材料1:
Hesaid the countryhas abundant coalreservesandbrightprospectstodevelophydroelectricity,wind power,solar energyandbioenergy.
翻译:他说国家有巨大的煤矿储备以及广阔的前景来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补充材料2:Some of the ventures focus on the Antarctic resources that are already up for grabs,like abundant life.
翻译:其中一些探险项目的重点是南极已经可以获取的资源,比如丰富的海洋生物。
② 举例解释:表示原因的名词性从句。
课文材料:The reason energy and water sit at the top, ahead of food and poverty, is that addressing them makes subsequent problems easier to deal with. (Para. 5)
能源和水位居榜首,排在食品和贫困之前,其原因是解决前两个问题,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原因表达法: … the reason+that/why clause …
补充材料:
大公司之所以把他们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因为他们自己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
The reason why businesses moving their plan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at labor costs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are too high.在学生掌握英语原因表达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一直致力于生态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充分了解中国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春风化雨般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国生态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文化: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语句,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机融入文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实现能力培养思政教学目标)
① Water is on the track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contentious resource of the 21st century. It could replace oil as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that triggers geopolitical conflicts.But with the right solutions,it could also be the one that brings us all together.(课文材料Para. 1)
由上述课文语句,结合课前所观看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对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水是打开认识人类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对水与人类文明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构建对水的认知与价值观。随着全球环境变迁的加快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人类也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水危机。应对全球水危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今天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水的可持续获得和利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全球重大共同利益,是实现这些伟大使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去思考水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失误,保护水文化遗产,并造福当代及未来,是有鲜明时代感的命题。
② ……be in the long range interest of humanity and would really dwarf any other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s.(课文材料Para. 9)
小组讨论:如何平衡科技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③ The scientists need time. (课文材料Para. 1)
70年来,中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发布了三个“十条”,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3)思维:观看BBC生态环境保护纪录片《海洋之死 Death of the Oceans 2010》,观看后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与辩论。话题:How to protect our green planet? 通过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讲好以自己的力量保护地球,维护好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3阶段:课后任务(After Class)
课后任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配套的语言学习之外,结合本单元具体内容为学生布置适量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作业。
作业:观看纪录片《Environment: Project Makeover》,:环境 重造计划 Steve Howard:为可持续发展全力以赴
完成教师设计的填空练习,并与同伴讨论感想。
案例六:Unit 6: Going Offline (第六单元:我戒数码瘾值得吗)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将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与树立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目标相融合,贯穿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努力实现真正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特别是全课程育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2.能力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3.知识传授:针对选篇中的重点词汇、表达方式,如nourish、双重否定等,设计练习巩固,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重点】
3. 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科技进步的历史成就(古代和现代)。
2.提高要求:
学生能够用英语叙述近年来中国在通信技术、中国高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达China Spirit,感受时代进步科技创新,了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
3.发展要求:
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决定国运。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努力讲清楚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青年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思政教学设计】
第1阶段: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围绕单元主题,布置前置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3. 预习课文,描述图片。


2.提供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观看BBC纪录片《Who is Huawei》:The Startup, Double or Nothing, East Meets West,分享心得。



第2阶段:课堂教学(In Class)
5. 单元主题导入(实现价值塑造思政教学目标)
(5) 请学生利用课文相关信息描述课前提供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6) 基于课文内容,结合课前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great developments China has achieved in the past 70 years? (中国70年来创造了怎样的成就?)
6. 文本教学与思政融合
(5) 语言:在讲授文中核心词汇nourish和双重否定表达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思政教学目标)
① 翻译练习:掌握technology的含义。
课文材料:I didn't end up discovering that technology is evil. In fact, I found myself reflecting on how living and breathing tech has let me experience some of the most rewarding moments of my life.(Para. 8)
翻译:我并没有觉得技术是邪恶的。事实上,正是我与科技息息相关的生活让我体验到我生命中一些颇有价值的时刻。technology: n. 技术;
technological: adj.技术的
补充材料1:To achieve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China must dedicate itself to advanc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ecome a major world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We are closer to the goal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ese nation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 so the need to build China into a world lead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more urgent than ever. (from the speech at the joint session of the 19th Meeting of the Member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14th Meeting of the Member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May 28, 2018)
翻译: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摘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
补充材料2:We will improve ou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boost our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from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ctober 18, 2017)
翻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② 举例解释:掌握英语双重否定的表达。
课文材料:What I learned from my short experiment was actually not too unlike what Miller learned. (Para. 8)
实际上,我从这一短暂实验中得到的感悟与米勒大同小异。
A double negative(双重否定) is a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ccurring when two negatives are used in the same sentence, like not uncommon, not an unusual sight, etc. In standard English, two negatives are understood to produce a weakened affirmative. Thus not uncommon means rather common and not an unusual sight means quite a usual sight.
补充材料:
以往不同,因特网成为非常寻常的字眼。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Internet is not such an unusual word as it used to be. It has changed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play.
在学生掌握英语双重否定表达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在应对科技攻坚等发展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充分了解中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文化: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语句,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机融入文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实现能力培养思政教学目标)
① Throughout the last decade, I’ve been plugged in 24-7 ... (课文材料Para. 5)
翻译:在过去的十年中,我时时刻刻处于在线状态。
由上述课文语句,结合课前所观看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息化社会带给生活的巨变,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② Snacking is fun, but it shouldn’t replace full meals. (课文材料Para. 11)
翻译:零食好吃,但是不能代替正餐。这里用了暗喻,吧可以轻易获取的、廉价、简单、使人上瘾的网上信息比作零食。
小组讨论:如何应对信息时代海量信息随手可得的现象?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还具有脚踏实地的韧劲,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③ Better yet, pick up a novel or read a book about a topic that can benefit you in some way, whether it’s related to your job or your passions. (课文材料Para. 12)
翻译:更好的做法是,捧起一本小说或阅读一本在某个方面能使你收益的书,无论起主题关乎你的工作, 还是你热忱的事情。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了解对青年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的时代要求。
(3)思维:观看中新网新闻China leads the world in high-speed railway development,观看后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与辩论。话题:China Speed。通过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形象。

第3阶段:课后任务(After Class)
课后任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配套的语言学习之外,结合本单元具体内容为学生布置适量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作业。
作业:观看纪录片《科技的力量》,完成教师设计的填空练习,并与同伴讨论感想。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三)本案例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12个概念作为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元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编排,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和关键概念循环的方式安排学习内容,如:课内分组讨论自己大学报到时的经历;挑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报到经历;指出自己做的不够独立的地方及改进的办法;并以“问题导入”和“思辨拓展”为路径,设计思辨型深度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讲述一件自己独立完成并引以为傲的事情。
(四)通过所学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相统一的目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理想; 2.“树人”教育思想,既包含教化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道德培养,又包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与素养; 3.“仁义礼智信”“五德”思想的深入挖掘;4.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五)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从传统的“对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
(六)根据《课程思政指南》要求,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合作评价与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课堂表现、产出完善过程、产出成品、考勤等)。
(七)在评价中,教师提供包含语言质量标准与育人内涵标准的评价细则,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学生对同伴作品的多次评价和对自己作品的不断完善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语言知识与育人知识的融合与强化过程。
(八)形成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小组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并积极创造与语言/育人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成果,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索、创新能力;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测验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及其运用的掌握程度,它是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更好地实践语言与育人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