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工程力学 > 正文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张建华 唐克东 韩立新 白冰 郝颖发布时间:2022-05-03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和力系简化的步骤,掌握根据平衡条件计算静力学问题的方法;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掌握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理论和计算;具有熟练的计算能力和一定的实验能力;注重力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对基本工程构件的力学计算和分析能力。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 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性质,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掌握各种单一或组合变形的基本特征,具备初步从实际工程建立简单力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力学建模能力。

课程目标 2:掌握力系的简化与平衡,能熟练地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刚体及系统的平衡问题。复述并理解材料力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各种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应用相应的强度理论分析构件内一点的强度,能够准确判断构件的强度安全性;掌握构件基本变形的求解方法及思路,能够准确判断构件的刚度安全性;掌握稳定性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理论,能够判定构件稳定性。

二、思政育人目标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深入贯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念,专业知识学习着重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显性挖掘、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知识过硬、意识形态坚定、怀揣梦想、艰苦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担当者。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联系牛顿力学的经典理论中,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与力学知识的教授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联系力学与工程(国之重器),力学与生活的缜密关系,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联系工程事故,深化了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感和职业责任感,开拓了学生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自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开展以来,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0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中获奖。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多次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

学生评价: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线上学习。日常现象和实际工程进入课堂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