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能源工程导论》是能源领域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前导课,旨在引导学生在一个较高层次实现对能源专业进行认知,较为系统的对专业体系、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所掌握,实现初步的时间纵向和方向横向的专业拓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进行规划。
二、思政育人目标
为了实现课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课程的育人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体系有完整了解,对能源现状、能源利用、能源设备、新能源技术、污染物治理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发展现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对国内外能源相关政策有一定了解,对国内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
其次学生能够具备对能源问题初步分析的能力,能够对国内外能源相关政策方针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工程问题进行研讨,形成自己的意见。
最后能够具有较高层次的工程师素养,对能源工程中认真、创新和社会责任感等工程师要求深入了解,对能源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有初步掌握。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通过数据与政策引入大能源观,培养能源安全意识
能源现状、能源安全和能源政策是本门课的重要内容必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在国家维度看待我国能源现状,更好理解能源安全现状和能源政策,培养大能源观。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课程组以最新的能源数据为基础(BP能源数据、中国能源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新能源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费水平中的占比,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绿色能源发展成果的深度认知,并奠定对十四五规划中能源政策的深度学习;对于能源法规,课程组以《节约能源法》为引领,引导学生对《煤炭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工程中凸显规范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能源利用数据,培养学生的能源安全理念,激发学生现身能源事业的欲望。
案例二: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的培养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党中央近年来的重要布局,学生需要树立起这一观念,以保证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发展与国家需要保持一致。本节中首先回顾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分布特点,进而分析我国煤炭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的倒挂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电力输送的特点及长距离输电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引入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上的伟大成就,并进一步引出党中央关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培养学生的能源大局观;最后通过一极一道的全球布局,培养学生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解。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课程组的持续改革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课间交流和网络平台讨论明显增加,这说明学生对于能源专业的兴趣得到了提升。之后通过课下调研发现,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对于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或工作领域有了更好的规划,说明学生具有了更加宽阔的视野,能够更好的思考和分析专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