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性训练,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复杂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能运用环境预测模型对水、气、声、生态等要素进行预测,并能够理解所使用的方法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2.能对建设项目产排污环节进行分析,识别影响和评价因子,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给出环境可行性结论。
课程目标3. 能运用环境工程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评价建设项目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处理处置、生态保护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念,培育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行为习惯;
4.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实事求是,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环境评价是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决定项目是否能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保护环境的一道重要屏障。在环境评价过程中,实事求是,遵守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结合环境评价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重点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多学习相关的政策、标准,从项目实际出发,科学评价,客观公正的给出评价结论。
案例二:精益求精,在环评工作铸造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环境评价是一项涉及水、气、固、声、生态等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知识面广,需要不断的学习,精益求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让学生重视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忌一知半解,一定要一丝不苟,严于律己,交出一份合格的课设作品。
案例三:环评制度中的创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力求做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发展意识。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新技术、新政策,在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时,要有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科学评价,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有意识地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职业道德和生态底线的认识。学生反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