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环境工程 > 正文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25

一、课程教学目标

《环境法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的发展历程、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法、环境法律责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熟悉环境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掌握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环境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

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熟悉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熟悉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明确环境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课程目标2:了解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3: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在行政管理、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企业生产管理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

二、思政育人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理解环境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坚守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希望各国共同努力,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在讲授《环境法学》课程“第一章:环境法概论”中的“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时,结合“世界上重大污染事件、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案例,让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涵义。讲述“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时,结合案例讲述不同发展时期的环境问题,以及各国在不同时期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对策,最终发展到世界各国逐步达成一致,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来源和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案例二: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在讲授《环境法学》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给学生讲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并在讲述“源头和特定区保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时,结合“祁连山生态破坏、松花江水污染”等典型案例,讲述这些制度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这些制度的涵义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了解了本专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增加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环保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诚实、守信、敬业这些良好的素质,是每个环保工程师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环境法学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在讲“环保工程师的法律责任”时:结合“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被市民发现存在抄袭的问题”这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白抄袭、错别字,这种很多人不重视的小问题,会在工作中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养成踏实认真的好习惯。同时结合疫情期间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包括奔赴武汉参与医疗垃圾、废水处理处置的环保工作者的事迹,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环保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去坚守职业道德。


案例四:从环境违法案件谈法治中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指出“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习近平说:“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他还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在讲述“第五章:环境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结合“一些负责环保审批的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了熟人或为了金钱利益,违规出具项目环评批复,最后受到党纪处分并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今后的工作中,要依法办事,不要让人情、金钱置于法律之上,否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结合“大学生掏鸟被判10.5年、一些企业里的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偷排危险废物,被判刑”等大量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具备法律意识,不被利益诱惑,能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本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法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结合课堂讨论、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理解了作为环境人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法律的敬畏,对坚守良好职业道德的认同。课堂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教学效果良好。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