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环境工程 >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25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有总体把握和感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建立局部和全球环境概念、树立环境行为准则,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式。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培养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追踪环境工程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与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需求,不断学习、适应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景与国家环保政策浅析”授课过程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奉献社会等元素,教育学生应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响应党的号召,为祖国的生态保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环境友好价值观、伦理观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授课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分享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历程,为我国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大国担当点赞,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树立生态文明观。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开学第一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一课主要为学生介绍“环境工程专业概述”。通过“学校再认识,学院再认识,专业再认识,未来再认识”四个篇章,让学生从专业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院,我们的专业以及未来我们环工人的职责和使命。使学生对学院和专业充满信心,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有总体把握和感知,在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增强大一新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便培养未来能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球环保竞争力方面做出贡献的接班人。

      课程教学开始,以终于等到你为题,在华水七十华诞之秋后欢迎新同学的加入,以此开篇给学生讲解课程简介和专业认证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第一篇章:学校再认识

      介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学校简介和历史沿革,我校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各领域杰出校友。尤其是通过各领域杰出校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成为华水人的骄傲。


      第二篇章:学院再认识

      介绍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专业设置、学科及研究生情况、学科发展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水环境系统分析、环境材料开发与应用)、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科研平台、学生管理、对外交流等情况。让学生对学院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爱上我们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第三篇章:专业再认识

      通过环境问题、环境政策、历次环保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习主席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2022绿色冬奥会的思政案例讲解认识我们的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大家能学到什么?学完能做什么?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指明方向。

      举例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针对黄河流域治理现状和面临的严峻挑战,黄河在我国的核心位置及其特殊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制定《黄河法》,2021年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举例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各种环保科技,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为全球环保事业树立新的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起向未来”。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讲授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的同时,通过一个个思政案例讲解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专业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冬奥会的精神,创造非凡、探索未来,追求卓越,引领时代,面向未来。

 

 

      第四篇章:未来再认识

      通过环保产业的逐年发展状况,为学生们展现环保事业前所未有的新篇章,希望同学们可以“致远、勤奋、有爱、坚持”——成就自我。


      课后在学习通布置作业:通过今天的课程讲解,请各位同学提出一个环境问题并简单陈述?《环境问题观察》微视频的大作业到课程期末交。让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主动课程思政。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实现了《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案例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探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黄河精神,传播黄河文化,《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邀请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李军华为环境工程专业2021级大一新生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探索”专题讲座。

      讲座围绕黄河的河情特点、黄河治理方案的发展、发达国家河流治理历程及借鉴意义、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与关键科学问题五个方面展开进行讲解。在其中三个小节设置课程思政环节。

      第一小节黄河的河情特点,为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留下了永续不断地文明。让学生清楚黄河在我们国家的重要地位以及黄河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黄河治理方案的发展,治理黄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历代先贤为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节从大禹治水开始讲述不同历史时期黄河的治理方案。通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学习公而忘私的精神品格。从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扎根垦殖开始,中华民族在应对黄河洪涝灾害的逆境中一路走来,锻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黄河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的标志。《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极大地坚定了全民族的斗争意志,凝聚了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

      第四节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习总书记在郑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使学子们全面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身为环工的学子今后要努力学习知识,锤炼过硬本领,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案例三: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工作

      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经历,围绕生态环境执法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如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生活,清楚大学的学习生活,梳理自己的知识架构,成为一名合格的环保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服务人才。

      通过生态环境执法的工作的意义和生态执法的效果,让学生看到生态环境执法的重要性,学习作为我们环保人的责任和职责,培养学生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职业精神。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1、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1)在授课方式上,通过课上案例的导入和课后学生对作业的回答,启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环境,愿意投身环保事业的热忱之心,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较好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2)注重课程设计,在成果导向教育(OBE)层面,采用学生能力培养+思政建设高度融合能力培养是OBE 理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点。本课程将思政内容与学生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相互关联,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对思政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3)在保证思政建设的新鲜度和长效性上,采用课上重点讲述+课后实时引导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仅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思政建设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座谈或谈话。即便在课程结束后很长时间,老师也应该与学生保持实时联系,随时为学生解答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毕业升学的各个层面问题,达到授课一时,服务永远的目的。

      2、学生反馈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了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式。对未来四年的学习有了较清晰的方向,提高了专业学习热情,增加了其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愿意投身环保事业。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