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通识选修课 > 正文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24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思政案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的概念和范畴。

2)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3)把握好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建设问题。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本课程教学试图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新时代多学科共通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运用到学术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多学科共通人才。

3)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打牢群众基础。通过青年学生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出中国青年声音。为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1)课程导入

比较中西方对“文化”的认识和定义。分析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结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体系的独特性等问题。

2)讲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介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肯定,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让学生产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并为此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通过举例讲解、小组讨论中得出的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市场经济转型中一些不良价值追求的种种危害,让学生认知到中国文化价值追求重要性。其次,通过讨论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思考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方向。

3)个人素质提升的需要: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明确认识个人素养和社会文明、国家发展、公民权利与义务、学习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3)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建设相关问题:针对当前中国文化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思考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变,如何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