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水泵的构造、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叶片泵的基本理论,能进行叶片泵基本性能曲线的绘制;掌握叶片泵工作状况的确定和调节;了解水泵的汽蚀理论,能够确定水泵的安装高程。
课程目标2:能够对灌溉泵站和排水泵站进行合理地规划,确定泵站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并对水泵机组合理选型;了解泵房的结构型式和适用场合,能够对泵房内部进行合理的布置,同时进行泵房的整体稳定计算和地基应力校核。
课程目标3:理解泵站进出水建筑物类型、结构和尺寸确定方法,选择泵站进出水建设物的布置方案,能够对泵站进水管和出水管进行尺寸和结构设计。
课程目标4:熟悉本课程涉及的工程设计规范,并会正确使用这些设计规范。
课程目标5:熟悉泵站发展前沿,了解国家在灌溉、调水工程、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具有匠人及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6:学生能够制定水泵性能测试实验方案,能收集整理相关实验数据。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文明使命感和自豪感;
2、培养“责任、创新、协同”的中国工程师精神,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和爱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泵站建设与生态文明
(1)引入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的核心需要水,而人类利用提水的主要工具为水泵。通过水泵可以达到保护农业和跨流域调水,实现水资源的区域充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2)教学内容
1)泵站对保证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国内泵站数量,超过50万座,装机容量大于7000万kW,排灌面积超过5亿亩,泵站的利用保证了农业的发展,保证了粮食的稳产高产。
2)泵站对调水工程的重要性:南水北调工程多处通过泵站进行提水,惠及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1.4亿人,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超76亿立方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有效复苏,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3)育人目标
泵站建设体现了治水兴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努力拼搏,为开创新时代水利工作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案例二:水泵技术发展与爱国精神
(1)引入
结合目前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的制裁,分析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存在短板,对比分析我国水泵技术的发展,鼓励大家要坚持技术创新。
(2)教学内容
1)20 世纪 60~80 年代,以沈阳水泵研究所为主的研究单位,组织有关泵厂进行了许多种泵的联合设计。些产品当时都是国内的主导产品,至今仍在生产,但是有些产品的结构(造型)、性能指标比较落后,应当逐步用新型产品替代。
2)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从国外引进泵技术,并随着外国泵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陆续进入我国,也带进了一些新的泵产品技术。 引进的这些泵产品,技术比较成熟,性能比较先进,但核心技术及先进技术仍被国外把持。
3)20世纪以后,中国水泵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上市企业,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育人目标
水泵技术发展体现了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以及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突破创新的精神,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和爱国情怀。

案例三:泵站设计与匠人精神
(1)引入
通过泵站的调水引水作用,说明泵站设计对水资源调节的重要性,然后引入水泵效率和合理布置的重要性,强调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
1)测定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性能,绘制出该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扬程-流量曲线、轴功率-流量曲线及泵效率-流量曲线;
2)熟悉离心泵的操作方法,了解流量仪表、测功装置的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
(3)育人目标
注重在课程中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实践能力。知行统一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在实验实践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环节中我们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以便使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思想品德。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水泵与泵站》教学团队从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探索,形成了“科研引领教学,教学融合实践,匠心成就初心”的教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科研思维,并融入热门时事政治,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水泵与泵站》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很有必要,符合新时代要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们更加明确了学习方向,坚定了奋斗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