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河流动力学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河流泥沙运动的基础知识,理解水流中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冲刷淤积机制及其主要治理措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河流治理、航道治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河流动力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泥沙在流域及河流系统中的运动规律。泥沙在河流中的运动是河道冲刷、淤积乃至产生洪水泛滥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在讲授上述课程的知识点时,通过将河流泥沙的来源与国家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治理政策相结合、水库泥沙的控制与采用调水调沙的科学策略的思想方法相结合、黄河泥沙的输沙率显著下降与人民治黄理念相结合、黄河中下游治理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思想相结合,以及通过黄河在历史上由于外族侵略、战争、国力衰微等原因造成的人为改道造成的重大灾难,阐明国家和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河流动力学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学生了解我国治理黄河安澜的巨大成就以及河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思想的育人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黄河泥沙治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1)专业教学内容
本部分的专业教学知识点是讲解高含沙河流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异重流,并且由异重流的规律和利用出发,介绍黄河下游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的特点,最终落脚点是多沙河流(以黄河下游为典型案例)的治理理念与方法。
2)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首先讲述课程本身的知识点,介绍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平衡”的规律,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主要产沙河流(窟野河、秃尾河等)的特点、黄土丘陵沟壑区破碎的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淤地坝等治沙措施。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的过程相融合,特别是习总书记参观黄河博物馆、视察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重要事件,着重介绍习总书记提出的“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重要论断。
3)视频资料:河流动力学_思政案例之一_黄河高质量发展(水利学院,薛海).mp4
(2)育人目标
加深学生们对2019年9月习总书记视察黄河及“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理解,将习总书记关于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论断与黄河水沙问题的关系深度融合在一起。
案例二:黄河灾害治理与国家的繁荣稳定
(1)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1)专业教学内容
本部分的专业教学知识点是讲解泥沙淤积及其造成黄河下游的游荡性特点,进而阐述黄河下游在历史上多次改道与水沙灾害的动力学关系。
2)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在讲授历史上黄河改道造成深重灾难时,除了分析由于水沙灾害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改道外,还着重讲解历史上由于外族侵略、国力衰微、战争等原因的人为改道所造成的重大灾难。人为原因导致黄泛区的形成,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将水沙灾害的发生与国家的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思政要素的结合点。使学生认识到河流治理并不只是一个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问题,而是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3)视频资料:河流动力学_思政案例之二_黄河下游改道灾难及其原因(水利学院,薛海).mp4
(2)育人目标
通过本部分的思政教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处于安定、繁荣的政治环境,才具备治理河流、消除水患灾害的基本条件,才能获得黄河的长期安澜,使人民真正安居乐业。
案例三:黄河调水调沙与中国历史上的治水治沙成就
(1)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1)专业教学内容
本部分专业教学知识点是讲解黄河水利委员会自2002年每年持续开展的以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库、上游的万家寨水库、三门峡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利用异重流进行调水调沙的下游水库及泥沙的治理理念和技术。
2)与思政要素的结合
黄河在上世纪90年代多次发生山东段断流、泥沙淤积严重等问题,而小浪底水库及上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以及每年开展调水调沙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发生。在讲解小浪底调水调沙与不断流和泥沙淤积缓解之间的泥沙运动力学机理的同时,对调水调沙思想的发展历史(例如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最早提出束水攻沙)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与黄河水患沙患所做的艰苦斗争,认识我国在古代以及近现代不同的治水治沙理念、思想和技术。
3)视频资料:河流动力学_思政案例之三_我国历史上治水的伟大成就(水利学院,薛海).mp4
(2)育人目标
通过将现在所采用的调水调沙技术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沙历史和思想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治河治沙理念以及我国人民与水沙灾害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伟大成就,从而从历史和水沙治理的双重角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在本次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前4年左右进行谋划,到立项后至今约两年时间的集中建设,《河流动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已经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教学实践的建设和完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多数学生认为虽然河流动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科课程,但加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后,不仅开拓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河流治理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是需要有科学的精神、更高的维度和更宽的视野以及创新的理念。同时,国家的繁荣稳定也是河流安澜和沿河民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因此,河流的治理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和工程技术的系统工程。在最近一轮的2019级港航专业学生《河流动力学》授课过程中,进行了30份调查问卷的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对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的“非常认同”度达到100%,同时不少学生还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都有利于将课程思政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