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测绘工程 > 正文

《测绘学概论》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曹轶之发布时间:2022-04-18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了解测绘学有哪些主要内容,要学习那些理论和技术,它有怎样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作用,对测绘学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测绘专业的信心,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从思想认识上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发掘课程中的多个思政元素,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将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继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坚定不移的专业使命感的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主要介绍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如何结合,实现哪方面的育人目标)

案例一:面对疫情,测绘人能做什么?

在课程引入环节,首先是紧密结合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录制微课《面对疫情,测绘人能做什么?》,介绍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疫情追踪、决策支持、应急支援等实例。提升了学生对测绘专业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努力学习、科技强国的专业志向。同时结合我国疫情期间,身处武汉的著名测绘遥感专家李德仁院士的的学术经历、工作案例和卓越成绩,把祖国的需要作为个人一生的追求,增进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家国情怀。同时在课程网站讨论区,设置主题讨论,学生参与讨论,老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回帖情况,进行正确深入引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案例二:名师进课堂,言传又身教。

首先介绍学习了,201912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门课六院士 一讲二十二年—透视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魅力课堂的报道。自19979月,6位院士、4位教授担纲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测绘学概论》课程,二十二年来他们潜心教书育人,从新中国测绘学的历史到引领学科发展的名师故事,从一个个现实应用场景到面向未来的科研前沿,他们不仅悉心讲授专业知识,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传承坚韧的科学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名师上讲台,学生听得认真,被“有趣”的专业内容吸引,更被老师们的“行为世范”所感染,激励了一届一届的青年学子,投身测绘,报效祖国,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之歌。院士们的事迹和讲授已经成为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思政教育资源。这门课程所践行的,正是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借鉴这种形式,本课程连续四年邀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刘文锴教授上《测绘学概论》的第一课。刘文锴教授的授课中有很多学科的新发展和社会新思潮,还有专业发展中背后的故事。红旗渠建设中的科学求真精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背后的国家责任等等。既有专业知识,学科发展,又有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既授“鱼”也授“渔”,让同学们看到高山,也让他们知道高山可攀。价值引导的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上不时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阵阵掌声。

案例三: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

针对大地测量学这一教学内容,结合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设计了课程思政案例三: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在课程网站上传了纪录片《登珠峰的人-2020中国珠峰高程测量全纪录》,让同学们提前进行预习观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述了为什么要进行珠峰高程测量?一是因为测绘并公布国家领土重要地理数据,是国家政府行驶国家领土主权的一种体现。在我国首次用现代技术对国土进行测量并绘制的地图——《皇舆全览图》中。珠峰以山形符号被标出,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地图上开始出现“珠穆朗玛峰”的字样,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地图和文献中,我们对它的称呼就统一下来了,并一直传承至今,证明了珠峰自国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其次珠峰高程测量也彰显了我国的科研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历次珠峰高程测量,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我国珠峰测量技术飞速的发展,新技术可以明显提升珠峰测量精度,还能展示我国的移动通信装备和登山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全面实际应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产装备走向世界,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专业自豪感。然后回答了历史最高精度珠峰高程测量结果从何而来的问题。通俗易懂的介绍了在珠峰高程测量中所应用到的各种测绘技术和测绘仪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珠峰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牢专业基础,争取为我国的测绘事业贡献力量。

案例四: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回望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一教学内容,结合2020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卫星定位系统全面建成这一重大事件。设计了课程思政案例四: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回望北斗卫星发展历程。在课程网站上传了三集纪录片《北斗》,详细回顾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程。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一代代航天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始终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情怀,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责任担当,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陌生领域从无到有进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点燃了北斗之光,推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闪耀浩瀚星空、服务中国与世界。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三步走”发展战略决策,到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技术路径设计,再到用两年多时间高密度发射1830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发展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详细的事例论证了,中国为什么要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那么始终是寄人篱下,今天别人可以断了我们的民用导航,明天就可以断了整个国家的定位服务,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国防安全。只有拥有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才能保证不会在未来某一天被人掐住脖子。又详细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发历程,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强大和科技的进步感到骄傲。纷纷表示要传承好、发扬好“自主创新 开放融合 万众一心 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本文根据 “测绘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详细阐述了4个典型思政案例的思路和过程,并建设了课程网站,上传了思政案例的支撑多媒体素材。从实施效果看,以课程思政案例作为专业教学的载体,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改善了测绘专业学生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年级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起往届传统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