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交通工程 >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刘明辉发布时间:2022-04-16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分析与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城市轨道的基本构成及线网规划,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2:熟悉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技术特点和施工要求;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的设计与施工。

二、思政育人目标

秉承“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研究和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将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精神,是本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1: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要求,导入“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交通大类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对专业的热爱。

课程思政目标2:践行“公交优先”的国家策略,倡导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交通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未来交通的建设者,应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课程思政目标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设计,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中融入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及仁爱之心;同时强调设计成果对后期建设及运营的影响,培养专业过硬和基础扎实的工作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4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的前沿研究及应用探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意识。

课程思政目标5:传承和发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及爱国主义铁道兵精神;并结合课程相关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工匠精神。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本案例的知识点为城市交通问题剖析。教学结合当前实际,将疫情之中城市交通与常态情况下城市交通状况进行对比,由此分析疫情下减少非必要交通出行,加强防控,人人有责,鼓励同学们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回归常态下的城市交通,分析其存在的若干交通问题,剖析原因,问题导入式,提出交通问题的解决途径,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又是一种什么形式的交通方式?是绿色交通吗?是生态交通吗?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吗?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此时自然引入习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交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阐明生态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们应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图1 城市轨道交通与生态交通建设  

案例二:

     本案例的知识点为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特征阐明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理解每一类城轨交通的基本特征。在讲解地铁这种形式时,实例分析以中国建设的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北京地铁1号线为例,讲述其建成难度及其重大意义,在当时技术弱、经济艰难的条件下,铁道兵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展示了铁道兵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建设国家的奋斗精神,更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作为新时代未来的交通建设者,应发扬和传承这种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铁道兵精神”;

    同时通过动画展现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北京地铁燕房线。通过短视频等展示2021720日,山东青岛,我国正式下线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这是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充分展示了我国自主创新的高端技术,中国高铁领域技术实现由追赶到领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技强国的意识。

    

      图2 北京地铁1号线施工           图3 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案例三:

    本案例的知识点为城市交通的功能定位,主要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分析,明确其在城市的定位,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的前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骨干,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系统的供给水平,缓解日益拥挤的地面道路交通,倡导大家低碳出行;教学中讲解其功能三:社会效益及文化功能,通过国内典型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文化元素,比如北京、西安、成都、上海、郑州地铁等,展现不同的城市文化和人文背景,从而有效的宣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是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更是充满了自豪感。

    

  

图4 城市轨道交通传承中华文化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课程充分体现了“引导、启发、思考”的教学理念,与时事相联系,结合不同的实例分析,无声的融入了思政元素,通过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典型案例。同时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良好的品行、专业素养及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情怀,提升了人格的魅力,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图5  小组讨论及课程调研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