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引发同学的思考;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雨课堂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在解释物理现象的神奇和必然,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渗透思政主题。以“载人航天”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迎难而上、持之以恒。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介绍动量定理及具体应用 【课程思政】:鸟击一直是威胁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飞行中的鸟撞事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电影《萨利机长》背后的真实故事:2009年1 月15日,一架A320客机在纽约起飞后,不到一分钟内遭到鸟击,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 为什么小小的鸟儿能够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我们以这个例子为例。 一架战斗机以 400m / s 的速率水平飞行,与一只身长为 0.2m 、质量为 0.5kg 的飞鸟相碰。设碰撞后飞鸟的身体与飞机具有同样的速度,而原来飞鸟对于地面的速率甚小,可以忽略不计。试估计飞鸟对战斗机的撞击力(碰撞时间可用飞鸟身长除以战斗机速率来估算)。 计算得知,这个力为 ,假设日本相扑运动员的体重为400kg,则 N为100个相扑运动员叠罗汉,并且最下面一个单脚着地时产生的压力。飞机在飞行中撞击飞鸟、蝙蝠等物体时往往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2017年7月,在一次飞行训练中歼-15战机起飞不到一分钟迎面撞来一群飞鸟左侧发动机突发火情。飞行员袁伟(海军特级飞行员现任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飞行一大队大队长)沉着应对。10分57秒的时间接收指令50多条,完成操作上百次,成功挽救了战机,姿态完美降落在跑道上。 通过这一例题我们可以看到飞鸟所产生的撞击力的大小,了解机场清鸟的重要性。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查询我国的主力战斗机及其巡航速率,航母舰载机着舰时对甲板和阻拦索的冲击力。 2、动量守恒定律讲述 【课程思政】:火箭技术在航空航天以及国防中扮演重要角色,“东方红一号”“北斗”“墨子号”等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都是靠火箭发动机发射并控制航向的。如此重要的国之重器,其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火箭曾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北宋时期,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当然这更多是概念性的火箭。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火箭的研究未能持续。在近代物理发展中,我们国家处于起步比较晚的阶段。对于火箭这种关系国运的重器,新中国经历了好几代人的努力拼搏。建国初期,世界知名的火箭专家钱学森突破各种阻挠,五年方归国,十年成两弹。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的奠基人,更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亦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郭永怀更是为中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献出了生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为中国航天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很多,赵九章、钱骥、杨嘉墀、谢光选、王希季、孙家栋等等。各位前辈科学家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这也激励着新一代航天人继续为之奋斗。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这就是我们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祖国倍感骄傲自豪。 3.动量守恒定律的例题讲解 对实际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具体讨论在碰撞、打击、系统之间彼此分离过程中运动状态的判断,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运算,尤其强调使用守恒定律可以简化对复杂过程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