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风景园林 > 正文

《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07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一方面,随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教育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思想意识保障,要消除生态环境危机、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就需要通过生态环境思政教育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培养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学基础”课程除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讲授各领域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生态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创新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充分挖掘课程关注生态、关注环境的特点,从“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等结合点出发,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强调价值引领,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思政育人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学基础”课程注重问题导入和师生互动,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和个人的交汇点上思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不仅传授给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进程。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党章,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本课程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哲学观念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以及生态审美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具有“高认同度,低参与度和低践行度”的特点。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生态破坏现象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但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是政府和环保部门,与自己的关系相对较小。教师结合课程专业知识,讲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提出到实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使他们明确当代青年正是推动国家和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中坚力量。

2)生态哲学思想的融贯:生态哲学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念为出发点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理论体系。工业化建设初期,人们的理念一度倾向于追求征服和改造自然,而对生态效应认识不足,过去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视野尤为重要。  

3)生态法治观念的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调查等相关教师科研课题,以及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和生态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主要介绍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如何结合,实现哪方面的育人目标)

案例一:

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亦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需要从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学科体系的重建做起,而生态学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学科。

“生态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生态文明”这一契合点着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可加入我国生态文明从概念提出到具体践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讲解。通过“WHY—WHAT—WHO—HOW”的过程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谁来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文明所代表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推进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大学生应更加自觉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案例二:

2)生态学方法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手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比喻,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这要求探索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实践过程中,“生态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原理,就成为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基础。

“生态学基础”课程中的生态位原理、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和物质循环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种养结合等农作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等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再例如,“生态学基础”课程中的最小因子定律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找出土壤供肥短板,并提出合理的大量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方法,减少肥料总量投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就要重点开展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仅强调生态学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绿色即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搞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能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提供生态产品本身就是发展的有机内涵。

案例三:

3)生态学与社会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贯穿始终的灵魂。总书记的“两山论”,生动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结合生态位和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原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十九大报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内涵,深化对党和国家关于维护生态安全、生物安全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外卖、网购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消费时很容易被绚丽、新奇的事物吸引,而对商品实用性、环保性等考虑不足。我们通过授课一方面,结合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通过介绍伟岸雄奇的自然风光,妙趣横生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结构调控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雨、工业污染、白色垃圾等生态问题的根源以及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唤起他们对环境恶化问题的忧虑。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良好生态行为,勇于担起年轻一代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一个习总书记寄语的“对自己、亲人、民族、祖国、社会和人类负责的有价值、负责任的人”。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在老师,成效看学生。因此,我们对《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从评学与评教两方面来考察。评学方面,教师主要通过在开放、半开放式作业,结课考试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评教方面,结合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综合分析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生态学基础》课程的成绩表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来,学生虽在生态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与往届学生无明显差别,但开放、半开放式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许多学生能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内容,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结合国情、世情对他们关注的生态现象进行科学理性、多维度、个性化的分析,凸显了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从督学和学生评教结果的来看,这种形式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和表现欲望,受到学生欢迎。下阶段,我们将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坚定不移的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致力于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