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思政案例
一、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面向丰富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其内容与人们息息相关,是人们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重要工具。在课程目标方面,涉及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和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及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方法,增强个人适应社会以及运用社会学观点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更加强调“阐述学科历程,树立正确的学术风范”、“突出中国范式,加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路径自信”、“立足我国实际,坚定将学问做在中华大地上的责任使命”和“提升社会素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核心价值取向,最终强化“知识+素养+价值”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实现。
二、思政育人目标
1.知识育人:在社会学基本知识掌握基础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立场和方法论体系的阐述,重点梳理社会学本土化发展脉络,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充分挖掘和运用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优势。
2.价值育人:社会学旨在树立一种观察所熟悉世界的新角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以社会学学科的研究立场和研究视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将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思考与中国实际予以正向对照,实现客观、全面、系统的价值思维内化,更好地客观理性分析身边社会现象,正确看待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导树立实践观、辩证观思维,更好地融入社会。
3.素养育人:社会学是人们观察社会现实、把握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融入的重要工具。基于课程思政融入,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思想价值,得以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社会,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深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认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人。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与本土化演进
针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脉络的讲述,以及前期社会学开拓者的思想介绍,深刻理解社会学本土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社会学先贤在致力于围绕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历程中的伟大牺牲和鲜活实际,培植实事求是、爱国奉献的伟大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开拓者思想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趋向的讲解,树立了解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挖掘中国优势的意识和思维,牢固“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想理念。
案例二: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之路
通过了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生平经历与社会学探索历程,学习费孝通社会学主要思想和主要成果,理解社会学个案研究方法、本土化切入角度和关键凝练方式;感悟中国社会学第一代开拓者爱国、包容、严谨、奉献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培养家国意识、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详见:《网易公开课:社会学大师 费孝通》(上、下)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GFTLNN196&mid=VFTM1J2A4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GFTLNN196&mid=PFTLNN19U
案例三:《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主义观与社会调查研究
了解《论十大关系》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来源,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社会调查研究思想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的学术价值。
详见: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626/c436975-32141453.html
案例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河湖长制”
掌握环境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与社会系统的构成关系,理解环境地方分类以及自然环境对于社会运行的内在影响。围绕中国社会现实热点,针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论述、“河湖长制”的推行,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阐释,同时,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整体框架下,了解我国对于环境治理理念、制度的伟大创新和伟大成就,突出国家优势、强化对于学校与专业的认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详见:人民网 http://v.people.cn/n1/2019/0926/c61600-31374185.html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健全河湖长制 满足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
详见:人民网http://v.people.cn/n1/2022/0308/c441938-32369764.html
案例五:“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的价值导向
针对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内容学习,厘清社会政策对制度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意义。结合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政策导向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突出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建党百年历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的宏观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我国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政策中的人本性特色,突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人民至上
人民网:《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第二集 人民至上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1027/c414431-29612690.html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网:【新发展 新格局】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http://v.people.cn/n1/2021/1209/c61600-32304108.html
案例六:中国“抗疫”与郑州“7·20”抗洪
从社会群体与社会运行关系的讲述,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以“伟大抗疫精神”和郑州“7·20”中所体现出的典型事例出发,通过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件,深刻感受“个体”、“群体”和“整体”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再次提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的深刻意涵,进一步强化集体主义传统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众志成城战疫情 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人民网:http://v.people.cn/n1/2020/0907/c61600-31852681.html
焦点访谈:如何理解伟大抗疫精神?
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20/09/10/ARTIsbVmxOfhOTXbtD3niAYP200910.shtml
群众的力量——7.20郑州特大洪水纪实
爱奇艺:https://www.iqiyi.com/v_i2lboj4grk.html
案例七:“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城乡关系
围绕城市化与城乡协调的知识内容,掌握社区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特征,了解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变迁和城乡统筹与高质量发展,并从我国推进“乡村战略”的具体实践和取得成就出发,深刻感受感受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的未来走向,并从河南省“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理解城乡公平、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振兴乡村的理想抱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见附件案例7)
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人民网:http://v.people.cn/n1/2022/0110/c61600-32327697.html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人民网:http://v.people.cn/n1/2020/1229/c141029-31983283.html
人民日报进地方·乡村振兴·河南
案例八:“共同富裕”与“改革成果共享”
围绕社会建设与社会公正的知识内容,了解社会建设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社会发展观、中国社会公正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结合新时期中国社会建设新实践、共同富裕与改革成果共享的新理念,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念演进、发展历程、伟大成就,理解西方社会公正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局限,把握我国在社会建设中所提出的“公平公正”、“共享、共建、共治”的价值内核,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和实践观的独特优势,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见附件“案例8”)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人民网: http://v.people.cn/n1/2021/1015/c61600-32255297.html
人民至上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社会学”在中国化中的历史开拓,深入理解了我国在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运行逻辑与独特优势,充分认识到我国在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公正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深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内在认知,促进了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高、知识传授与内化吸收的同步提升、基础知识与现实理解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