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基础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系统进行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等练习的必要手段。课程通过对景观设计相关概念进行概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观设计的原则,了解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掌握景观设计的多重设计要素,熟悉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程序。并有针对性的了解各个类型景观设计相关优秀案例及设计思路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在《景观设计基础》 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学科文化、职业操守、道德规范、法律、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具体课程教学思政育人目标以整体思路为基础,实际课堂教学以知识输出为根,立德树人为果展开。这其中“德”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总称。针对《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大德,是结合环境设计学科领域挖掘祖国土地山河情怀、家园情怀、政治认同、法律规范等元素;公德,是优秀传统园林文化、社会责任、景观行业规范等元素;私德内容,主要是景观工程职业操守伦理方面。具体育人目标有以下4条:
育人目标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育人目标2 :塑造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育人目标3 :遵守设计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育人目标4 :培养学生的国际设计视野和国家情怀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是 《景观设计基础》 课程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品,清楚地表达设计的过程,通过强调“设计思维”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法和独立分析研究的科学方法,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
案例一:
越战纪念碑方案是教学过程中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案例。设计者林璎当时21岁,与学生的年龄相当,该案例一方面讲解设计方案本身,即林璎的设计过程,如何创新性的打破了纪念碑常见的设计手法,如何表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则聚焦于设计者亚裔、女性、学生的身份所面对的争议和抵制,林璎是如何面对恶意的攻击而坚持原则,使设计最终得以完美的展现给世人。使学生理解设计工作会面对的重重问题,知难而进,不忘初心, 保持优秀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图1,课堂资料关于林璎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

(图2 课堂资料越战纪念碑的后续社会反馈)
案例二:
紧跟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出发,进行学生社会责任职业操守教学。教育学生作为景观人的职业操守要承担更多的人类职责、国家职责和社会责任。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环境发展中的得与失,关注环境建设变迁中的利与弊。
课程思政内容输出以习主席论述的核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开。使学生了解关于环境的治理及综合建设与景观设计的社会服务息息相关的,与我们景观设计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更有着直接的对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更加积极向上,正确对待本专业所应有的社会责任。

(图3 课堂资料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新闻报道网页)

(图4 课堂视频资料及网页 观看二维码)
案例三:
试以历经3年创作周期的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设计实践过程为线索,论述了高海拔恶劣的特殊生境下景观设计的变通途径,深度探讨了属于中国地域性的和当代性的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模式及其可能的拓展之道。并以此内容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图5 课堂资料 观看二维码)

(图6 课堂资料)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课程展开了适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行业需求创设五大思政教育主题:红色文化、城市发展、百年辉煌、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将传统文化、植物精神、生态发展融人项目设计中,使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传承中国精神,打造“文化+精神+生活”绿色发展战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领会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要义,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本次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在建设周期内,由课程内容支撑,学生参加参加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比赛,获得优秀奖,项目编号2019YB090。研究成果得到应用,起到辐射带动学生积极参加竞赛的热情。

通过本次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在建设周期内,指导学生利用课程内容参加“米兰设计周“比赛或河南赛区1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