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时代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
2.能力目标: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修养。
3.价值目标: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学会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问题,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多元的有效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强化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念伟力、思想定力、前进动力。
3.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
1.案例引入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次重要讲话不仅回顾了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伟大理论意义,而且也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深刻影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方法和重大意义。不仅如此,通过这篇文献的阅读,使我们感受到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伟力,对于我们坚持走自己的法治理论创新也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2.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产生是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习近平法治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法治的中国化,离不开我们新中国的法治的开端和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对于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探索和实践,离不开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升和凝练。
(3)没有任何伟大的理论是脱离时代的、脱离实践的和脱离民族国家的。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站在理论发展的角度,站在社会时代进步的角度。我们还要有世界眼光和中国胸怀。
3.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很多零零后的学生,或许还会有不少疑问,甚至有人会问: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什么?马克思有哪些法治思想?就能够体会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的理论背景和深刻含义了,带着丰富的感情来学习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
我们通过对上述文献的认真阅读,补充完善了教材以外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使同学们认识到马克思的伟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变革的重要性以及对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案例二:讲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使学生认识到宪法统合国家权力、型塑共同价值和凝聚社会共识的根本作用
1.案例引入
2020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围绕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多个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展开。通过这篇文献的学习,极大增强我们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对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有了充分认识,充分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和维护了宪法的信仰,有利于宪法的进一步贯彻实施。
2.教学内容
(1)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逻辑理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
(2)我国宪法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
党的十八以来,尤其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两个“首先”,深刻揭示了宪法在新时期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两个“首先”的逻辑理据,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
3.思考讨论
我们引入上述文献意在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知晓的法律常识。但宪法为什么是根本法?进而什么是根本法?或者,凭什么宪法是根本法。这里面有很深刻的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的观念演变在里面,需要大家通过阅读很多有关政治学、历史学、宪法学以及法理学的文献才能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宪法是全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共识的公因数,要发挥宪法的最大的价值和功效,使宪法真正发挥构筑政治制度、统合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型塑共同价值和凝聚社会共识的根本作用。
案例三:讲述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学生对于人民立法和立法为民的理解
1.案例引入
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第一,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第三,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是人民的法典,是人民权利的体系化表达。通过切实实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教学内容
(1)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规律和体现客观规律。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并深刻阐述了其学理内涵、目标导向和重要举措,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
(2)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立法既要广泛发扬民主,又要敢于在矛盾焦点问题上“切一刀”。
(3)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3.思考讨论
我们通过对《民法典》编纂过程的梳理和讲解,补充相应立法学知识,增加学生对立法科学的理解。使其认识到推进科学立法,就是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民法典》的编纂通过就是科学的体现,也是立法为民的体现。
通过对民法典编纂的了解增强学生运用系统思维、理论思维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民法典》的编纂成功,形成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效性,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理论上和政治上的要求。要想将课程学习深入、把握准确、理解透彻,就必须要多读多学原著原文,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再强调和引导学生要着重去做的事情。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三个案例,有两个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一个是当下中国的一项重要立法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丰富、理论深厚、逻辑严密,但又能够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因此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辅助性材料。我们把这些案例材料引入课堂之后,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他们对当下的许多政治性、理论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正如民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而这些案例材料起到了提炼学生的内功的作用。至于《民法典》编纂通过本身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无论是法科学生还是其他专业学生乃至普通民众都应该积极地了解和学习,这里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法治的进步,当然也说明了科学立法的不易。
学生对于课程案例的引入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反馈情况良好。因为该课程尽管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但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仍不愿意单纯的灌输的教育,他们希望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尤其是在他们耳熟能详的时代环境里能得到理论的引领和思想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