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工学 > 地质工程 > 正文

《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任明浩发布时间:2022-03-30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深刻了解我国地质资源、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等方向的理论知识对国家科技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知识——矿物及岩石,结合各类力学、岩土勘察知识、计算机技术,为日后能够对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奠定基础。

3.掌握各类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特征;根据所学内容,能够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识别、定性和归类。

二、思政育人目标

在《地质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利用该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及创造性思维和哲学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国家荣誉感、严谨的地学思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良好品德素养形成中的指导作用,最终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认知地球的物质客观性,通过我国地质学前辈在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取得的先进成果的阐述和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可以说是“名山大川当课堂,上天入地谱华章”。我国地域辽阔,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类型各异的盆地构造,分布广泛的花岗岩、丰富多样的能源矿产,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齐全,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地域特色,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如全球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全球最大面积的黄土高原、世界罕见的大别—秦岭高压—超压变质带的系统研究、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通过从地质学角度认识和解读祖国大好河山、有关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资源等,加深学生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和热爱,同时通过我国的地质学前辈在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在国际上取得的地学先进成果的阐述和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同时也为学生们立志在地学领域奋斗和作为树立信心和榜样。

案例二:

围绕目前普遍关心的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地质学基础》课程中涵盖丰富的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和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如绪论中则讲到地质学的任务包括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地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授课过程中,可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如通过介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淡水资源的匮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所占比重不足3%,海洋水比例超过97%)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结合专业知识、客观事实和数据,而非说教式的生态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和全面,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与地质、资源、环境、生态等相关工作时利用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进行决策大有裨益。

案例三: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学精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如利用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故事进行人物感化教育,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理念和态度、经历挫折和失败等历练而终成大事,留给学生足够的吸收和消化空间,使其有机会顿悟和自我发现,从而激发努力实践的自觉性;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应用性实例,如大庆油田的发现,让学生们明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理解实践需要有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而实践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真伪的试金石。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我院地质工程专业和学校开设了地质实习的专业学生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生们在课堂上跟随老师“行万里路”,时光穿梭,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数十亿年的沧桑变迁,在登封实习观察罕见的“四世同堂”地质景观,在秦皇岛实习认识丰富的地质记录、错综复杂的地质现象,将汗水洒在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对地质专业和祖国的一片深情和热爱。2019年,我院在秦皇岛地质实习中,学生唱响《勘探队员之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歌》和《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受到实习地基和同行师生的高度赞扬,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实习报告中均表示在课程学习和野外实习中收获良多。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国家荣誉感、严谨的地学思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良好品德素养形成中的指导作用。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