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和试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土体变形计算方法和土体强度理论,具备地基沉降、土压力、边坡稳定分析、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历史等视域,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主要介绍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如何结合,实现哪方面的育人目标)
案例一:华水老校长汪胡桢生平
汪胡桢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老校长,他在民国时期就负责治理淮河的工作,在国民政府时期,成立了导淮委员会。汪胡祯亲自实地考察,写出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淮河流域航运路线计划》和《治淮方略》,满心希望能够将一身本领献给治淮事业,但是所有的努力在国民政府那里如同石沉大海,再无消息。1949年之后,1952年1月,根据《治淮方略》的计划,佛子岭水库正式动工。汪胡桢担任水库建设总指挥。至1954年11月竣工。在这不到3年的时间里,汪胡祯和他的同事日以继夜的奋战在水库建设第一线,为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后汪胡桢还担任了三门峡水库的总工程师,之后调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校长。

汪胡桢在回忆自己在新旧社会从事水利工作时,做了这样的总结。“我在过去从事水利工作的余年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前半生是在北洋军阀及国民党统治之下渡过的,虽尽心竭力做了不少水利计划,但结果都未实现?后半生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渡过的,我先后完成佛子岭和三门峡两个大型水库工程,此外所有参加设计或建议的水库工程都已一一实现。显而易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用到我所学的水利技术。”
案例二:杨贵和红旗渠工程
位于太行上中的林县极度缺水。据统计,从明初到1920年,一共500年的时间,林县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发生人吃人惨剧的有5次。小的旱灾水灾,几乎年年发生。

历史上,林县人就不断地与旱魔斗争,修建引水渠道。据林县县志记载,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就主持修建了天平渠,该渠道蜿蜒10多公里,从太行山深处引来山泉水,解决了沿路和县城百姓的吃水用水问题。
更有名的是谢公渠。这条渠道是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主持修建。这条渠道长9公里长宽0.4米,从洪谷山引水,到辛安村止,解决了40多个村庄的用水难题。谢思聪在林县广受爱戴,影响深远。为了纪念谢思聪,在清朝康熙五十年,林县人修建了谢公祠,并刻立了谢思聪的全身雕像。直到今天,守祠人用餐时必须要先给谢公上供,然后自己才去吃饭。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各级官员如恒河沙数,在知县这一并不算高的品阶上被后人建立祠堂永远怀念的,在中国历史上还真不多见。这真是的体现了林县人,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特质,谁为老百姓做实事,老百姓就感恩他,怀念他。
1957年,在林县工作三年的杨贵和林县县委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他们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修建英雄渠,要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杨贵和他的同事不仅敢说,而且能干。一年时间,这些水库和渠道就基本上修建完成。
但是林县的问题不仅仅是几个水库可以解决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库修的再好,没有水源,也只能成为摆设。
于是,在经过了1959年的大旱之后,杨贵和他的同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从临近的陕西省平顺县内的石城镇侯壁断处为渠源,修建引漳入林工程。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修渠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还意味着牺牲。林县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全县水利系统仅有26个技术人员,最高学历是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吴祖太,1933年生,河南原阳人。作为一个外乡人和唯一一个受过正规技术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为红旗渠的勘察设计呕心沥血,倾尽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1960年,工程开工不久,为查看隧洞险情,牺牲在了工地上,年仅27岁。吴祖太并不是唯一一个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的烈士。1960年6月12日,在鸻鹉崖下,发生一场惨剧,9死3伤。持续10年的红旗渠工程,总共有81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为红旗渠竖起了一座座丰碑,无声的纪念着这一伟大的工程。
案例三:钱伟长和1000个应力函数公式
钱伟长院士是著名力学家。他和同事在进行特大工程设计时,需要用到弹性力学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解决的问题太过于复杂,很难构建问题的应力函数。经常有同事花了一个月时间还是难以将应力函数建立出来,就去向钱伟长请教。钱伟长往往深思熟虑几分钟,就写出了应力函数。同事一经试算,完全可用。因此在同事和学生的眼里,钱伟长像学术神人一样。

其实哪有什么神人或者超能力。钱伟长在读书的时候,背记了1000多个应力函数公式及其应用条件。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
时至今日,也许我们在解决弹性力学问题的时候,不再用到应力函数,但是钱伟长这种潜心科研,钻进去出的来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四:武警水电部队的历史
武警水电部队前身可追溯至建国初期华东野战军步兵九十师,1952年4月响应毛主席号召,该师整建制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一师,开赴治淮一线。1966年8月,部队重新组建,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六十一支队,1985年8月,部队转入武警部队序列。1999年2月,水电部队划归武警总部统一管理。2009年6月,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2012年1月,水电部队经费保障纳入国家财政,职能任务调整为灾害应急抢险、特殊工程建设、水电设施管护和依法维稳处突。

该部队组建以来,先后参与建设完成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佛子岭水电站,世界海拔最高水电站--羊湖电站等,承担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任务,是全军唯一支参与五大世纪工程任务的部队。参与建设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共计200余个,先后荣获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火车头奖"及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国家最高奖项。
该部队着眼职能使命,先后参与1976年河北唐山抗震救灾,1981年青海龙羊峡抗洪抢险,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2000年西藏易贡河抢险,2008年南方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西藏"3.14"维稳、"5.12"汶川抗震救灾、四川8.13泥石流抢险和北京奥运电力安保等任务。
近年来,圆满完成广西卡马水库抢险、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江西抚州唱凯堤决口封堵、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深圳12.20特大山体滑坡抢险、福建泰宁山体滑坡灾害救援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累计参加重特大抢险救援任务150余次,在关键部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重要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特殊战场经受了特殊考验,是国家抢险救援不可替代的骨干力量。部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武警部队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1个师级单位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个师级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4个中队被授予荣誉称号,5名个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武警水电部队作为新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主力军,将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带到了水电行业,给水利水电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完成了旧社会难以完成的水利水电建设任务,为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利人也是红色基因传承人。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其主要的实施内容包括以下。
(一)“土力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著名学者;(二)“土力学”相关的中国古今重点工程项目;(三)当代著名土建工程和土建技术;(四)工程事故介绍及其原因分析;(五)从“土力学”思维模式中提炼出对专业、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后,有多位学生反馈,大家都反应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对行业内的杰出人物有了更深更具体的了解,对重大工程项目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工程责任和工程人员的使命担当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业观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