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案例库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
一、教学团队重难点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课程思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育人能力,其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是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课程思政的重难点所在。
(1)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如:《环境评价》课程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环评案例紧扣专业知识,从环评分类管理、审批程序、法律法规等层面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环评豁免合法性进行深入剖析;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探讨政府部门在疫情期间对生态的保护;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视频直观感受中国速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至上”和“坚守生态底线”的含义,并对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制度自信。
(2)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要选好、用好优秀的课程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设计,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去,要找准切入点,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课堂授课要注意讲究时机,注意语言艺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现润物无声。

二、教研成果及应用
团队成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在教研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开展了大量的研讨,积极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环境监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和省级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研成果与应用团队依托《环境监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和省级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环境保护综合法和单行法的修订、环境标准和技术导则的发布和修订,补充专题,带领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讨论。二是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完成专题课件制作和讲述,使同学们熟悉国家战略和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增强专业自信。三是针对社会热点,探讨疫情防控期间水质监测因子的确定和监测方案的制定,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通过课程思政和工程案例的讲述引导同学们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怀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同时,树立专业自信。截至目前,课程已完成“环境标准”、“从历届环保大会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从场地调查看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等 6 个专题课程思政项目的教学设计,线下已面向两届学生(2017 -2020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课程思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课程思政专题课件已完成7 个学期的课程进度。
2、校级《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示范课和在线课程教研成果及应用
团队依托校级《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示范课和在线课程,不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引导学生思考在环评工作中应坚守的底线,进一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二是针对社会热点,探讨疫情防控期间环评工作的开展,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思政和专业知识情景契合、内容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有机地开展生命教育、信念教育和底线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自内心的认同。教学上,融入了线上讨论、课堂讨论、视频播放等多元素,教学氛围活泼、生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社会制度的自信和认同,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也加深了对生态底线的认识。截至目前,课程完成了“崇尚生命至上、坚守生态底线—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环评浅析”、“环境监测机构未完成环评手续对检测报告的影响”等 2 个专题课程思政项目的教学设计,并已面向两届学生(2017、2018 级环境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团队教学举措(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载体、教学途径等)
团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幕课堂和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充分保证线上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学、课堂提问、线下互动等方式将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二十四个字融入贯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理想信念教育中,润物无声地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诚信守法、职业操守等内化要求贯穿课程始终,培养学生敬畏标准、敬畏专业、敬畏职责、敬畏规则,敬畏法律的职业素养;同时,通过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的讲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到专业教学中。
1.教学方式方法
(1)多媒体课件讲授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制作包含图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讲授音图并茂,具有丰富的色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地感性,更容易达到我们的思政目标。例如:“崇尚生命至上、坚守生态底线—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环评浅”课程思政讲解时播放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视频,学生直观感受到了中国速度,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制度的自信和认同。
(2)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用触目惊心的事实说话,避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思想灌输,让学生更好地、无抵触情绪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例如:讲环境工程师的法律责任时,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环评工程师不负责任,一本环评报告中出现 30 多次地名错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终该环评师遭受禁止从业、单位遭受巨额罚款的案例引入。让学生进行讨论,深刻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踏实认真,诚实守信。

(3)翻转课堂教学
结合《环境监测》慕课,部分课时开展翻转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探讨研究一些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从场地调查看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课程思政案例讲解时运用了翻转课堂,学生提前在大学生慕课网上线上学习了监测数据的处理等相关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场地调查的案例,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探讨数据的科学性,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加强了学生对职业道德底线的理解。
2.教学载体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教学载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课程思政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载体来实现思政的目标。
(1)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热点音频、视频:新闻、短视频等
(4)学习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平台首页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课程链接: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CWU-1002924003
(5)网站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等
3.教学途径
课程思政通常以某个案例或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采用讨论、辩论、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教师从旁合理引导,帮助学生达到思政目标。
(1)案例/热点问题+课堂讨论、辩论+答疑
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将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中,教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进行答疑讲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工程职业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自信。例如:为让学生深刻领会环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结合“大坝与小鱼”之争、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案例等,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刻领会环境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今后不管是在工程设计、还是工程管理中,都要贯彻“保护环境”的理念,承担起环境工程师该负的社会责任。
(2)专题讨论
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设置不同的专题内容,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讨论,制作 PPT,并汇报给全班同学,同时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习、讨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