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课程思政案例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知识目标定位于:学生能够对中外礼仪中的相关知识内涵有明确的认知。
课程的能力目标定位于:学生能够将礼仪中的抽象概念正确并熟练地应用在多种正式社交场合中。
课程的素质目标定位于: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热爱,树立对国际礼仪文化的关注,实现课程的思政化。
二、思政育人目标
《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一门人文素质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社交礼仪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高校开展此类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有力保障。是唤醒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文化与文明复兴的必然要求。
最终能达成以下思政育人目标:
1.关注人类共同话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促进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生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在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4.锻炼批判性思维,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5.“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再认识过程。
6.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教学内容:礼仪概述,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来追溯世界范围内早期人类礼仪文化的起源。
(一)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 “止欲制乱”而制礼。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以礼仪为切入点,引导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之间礼仪起源的共同与共通之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案例二:
教学内容:位次礼仪,通过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位次安排上既有相通又有差异。学生执行会务位次安排任务,对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位次安排开展实践。
座次礼仪的原则
(一)“左”还是“右”?
思考:
同学们认为左侧和右侧,哪一侧更为尊贵?
在礼仪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左尊”与“右尊”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时候“以左为尊”,什么时候“以右为尊”呢?在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左尊”与“右尊”的区别加以辨析。
(1)在站位和座位安排上,中国是左尊右卑
请看示例: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什么时候有空来寒舍坐坐,我虚左以待”
(2)中国古代"右尊左卑”的情况
它通常是指官职的大小,成语“无出其右”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指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大,属“尊右”现象。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
司马"左迁”即贬官,指白居易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小官,当然属“卑左”现象。类似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笔者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3)西方惯例——以“右”为尊
右手比左手更有力量 “Right is right.”
场合:与国际接轨或对外开放的场合,包括餐桌场合、公共场合、商务场合、外交场合、国际场合。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学生们学会了站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对进行具体分析和思考,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在关键议题上的异同,建立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案例三:
教学内容:中华孝亲尊老礼仪,通过《诗经中》《小雅·楚茨》《小雅·六月》《大雅·既醉》等篇章阐述孝亲尊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通过《礼记》《孝经》明白孝亲尊老礼仪与治国之道的内在关系。
一、孝亲
任何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的生命来自父母,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得到父母的呵护,沐浴着双亲的恩泽。血浓于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其他任何关系都不能比的。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理应用“孝”行来表达感恩之心。
(一)孝是中华传统美德
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经有“孝”字,像子女扶持老者之形,表示子照料年老体衰的父母之意。
作为人类最核心的美德,孝被人们反复歌诵。周人在受到王室奖励、赏赐之后,往往要制作青铜器放在宗庙之中,并且在铭文中记载事情始末。在青铜器铭文中,每每有“用孝用享”一类的词语,,可见作器者把获得奖赏看作是孝敬祖先的行为。下面来看《诗经》和其他文献中提到的一些例子。
《小雅。楚茨》记述贵族的祭祀场景,屡屡提到“孝孙”和“孝祀”。当时的为政者都以“孝子”自居,以有孝行为荣。《小雅。六月》记述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代险狁的史事。诗中有“张仲孝友”一句。张仲是人名,是参加庆贺尹吉甫得胜的宴会的客人之一,有“孝友”的美德,所以诗的人赞颂之。对于天子来说,孝行是作为天下表率的美德,尤其重要。这在《诗经》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大雅·既醉》篇,是记述成王祭祀宗庙之后,与助祭的群臣饮酒的场面,诗人赞美君子有孝,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诚敬源源不竭,并且把这种德行推广到天下,长有善道。
(二)孝与治国之道
在儒家思想中,孝具有普世性,《礼记》引曾子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美德。
儒家将孝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使之上升到“道”的境界。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看作是道德之本,教育的起点。儒家把是否有孝行,视为是否具备领导者资质的标准之一。
(三)孝行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时有不孝父母的人,《孟子》把不孝的行为归纳为五种情况:“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行不孝也。”因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偏爱妻子而不能抚养父母至因为纵情声色、好勇斗狠而映及父母、都是儒家反对的不孝的行为。
子女对于父母的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曾子说过,把膳食做得香喷喷的,先端给父母享用,“非孝也,养也”。这不属于真正的“孝”,而只能算是“养”。(论语》也谈到“养”的问题,子游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眼下人们所谓的孝,不过是在生活上供养老人。可是如今养狗、养马的人都有,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意,怎么能区别这两者呢?养父母,并不难做的到,用心去爱、去敬父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那么,怎样才是孝行中的“敬”呢?至少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几种:
首先:随时听从父母的召唤。《礼记》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要离开父母外出,—定要事先把去向告诉父母。返回家中,则要先与父母见的面,让他们放心。出外玩耍,要有固定的场所,以便父母有事时寻找。
其次:关心父母的起居和健康。《礼记》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如果父母身体不适,孝顺的孩子一非常焦虑,表现在行为上,“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
第三、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偷色者,必有婉容。”凡是深深敬爱父母的人,脸上必然会有和气、偷色、婉容、而不会有厌烦之心、恼怒之色。
第四、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行为相忧。儿女是父母的心头之肉,无论走到哪里,心总是牵动着父母的,做儿女的应该体谅父母,尽可不让他们操心,没有可以让父母担忧的事。
(四)终身之爱
孩子对于父母的挚爱之心,是终身不变的。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这里的终身不变,不是指父母去世,而是说到自己去世,所以曾子说:“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
那么,怎样培养子女的这种情感呢?
儒家认为必须通过设立宗庙,定期祭祀的方式。没有一定的形式,思想就无从寄托。我们今天,由于有一块墓地的存在,那里埋藏着亲人的尸骨,而全社会都有清明祭祖的制度,所以我们每到清明就会想到要去扫墓。如果没有墓地,没有扫墓的习俗,我们很快就会淡忘自己的先祖。所以《礼记》说:“修宗庙,祀事,教民追孝也。”修了宗庙,恭恭敬敬祭祀,表达永远孝敬父母的心情。子女对父母也要有敬爱之心,铭记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的爱心,伴随自己终身。
(五)《孝经》
《孝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虽然文字不足两千,但影响非常深远。《孝经》的作者,《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孔子为曾子讲述孝道的记录,但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
第1章:《开宗明义章》为全书纲领,提出“孝”是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要求人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下各章均围绕此展开。《孝经》要求天子在孝行上为天下人做榜样,影响很大,汉代帝王标榜以“孝”治理天下。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学生通过我国经典古籍深入学习关于孝亲尊老礼仪的渊源与发展,使学生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案例四:
教学内容:仪表礼仪,对学生进行仪表规范的示范和讲解,有针对性的提出仪表修整意见,鼓励学生正确修饰仪容仪表。
面部是仪容之首,是人际交往中引起他人注意的重点。整洁、卫生、简约、端庄、大方,是面部修饰的基本礼仪要求,适当的美容也可以显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男士护肤 (二)女士护肤 (三)女士淡妆
女士适度得体的妆容可以展现个人风采。礼敬他人的基本化妆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美丽自然”是美容化妆的精髓。化妆可以增添自信,缓解压力,对交往对象表示礼貌和尊重。
1、化妆的分类
2、女士淡妆的方法和步骤
二、发型
发型是头发的整体造型。影响选择发型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个人风格、职业、场合等因素。一款合适的发型可以外秀头型、内修脸形。职业状态和商务交往中,一般不宜烫染过于夸张的发型发色,发上不宜佩戴过分花哨的饰品。
(一)男士发型 (二)女士发型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使学生重视自我的仪容仪表,明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最靓丽的形象代言人。
案例五:
教学内容:称呼礼、介绍礼、握手礼,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礼仪,正确使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尊人谦已的心理已深入人的心,古代一些带有文言色彩的尊称,谦称被沿传至今。在现代的许多交际场合中,适当地使用这些尊称和谦称,不仅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而且可以显示自己良好的文化涵养。
1)面对外人时,对亲属的称呼又可分为对自己亲属的称呼和对他人亲属的称呼。前者应采用谦称,而后者应采用敬称。具体而言,对自己亲属可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在普通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这种称呼适用于长辈或年龄比自己大的亲属。在普通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这种称呼适用于晚辈或年龄被自己小的亲属。
在普通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等。这种称呼常用于称呼自己的子女。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对他人亲属的称呼可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在普通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父”等。这适用于称呼交际对象的长辈。
在普通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等。这适用于称呼交际对象的晚辈或平辈。
在普通称呼前如“令”字,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家)“令荆”(对方的妻子),“令嫒”(对方的女儿),“令郎”(对方的儿子)等。这种称呼一般可不分辈分和长幼。
(二)在以下情况下需要行握手礼:
(1)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熟人,应与其握手以示为久别重逢的万分欣喜;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心;
(3)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交际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之时,应其四,拜访他人之后,在辞行之时,应与对方提手,以示“再会”;
(4)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乐于结识对方,并为此深感荣幸;
(5)偶然遇上了同事、同学、朋友、长辈及上级时,应与之握手,以示高兴与问候。与对方握的手,以示欢迎或欢送;
(6)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衷心感激;
(7)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升学、乔迁、事业成功、获得荣誉或嘉奖时,应与之握的手,以示贺喜之诚意;
(8)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应与之握的手,以示谢意;
(9)向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应与之握的手,以示真心实意,全心全意;
(10)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应与主人握的手,以示谢意;
(11)在重要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沙龙、生日晚会开始前与结束时,主人应与来宾握手,以示欢迎与道别;
(12)得悉他人患的病、失恋、失业、降职、遭受其他挫折或家人过世时,与之握的手,以示慰问;
(13)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的手,以示感谢;
(14)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的手,以示郑重其事。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称呼和介绍礼仪在先今仍为被崇尚的礼仪,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礼尚往来的精神内核。在当前全球疫情大环境下,要针对握手礼是否还适合当下进行思考,对我国传统的无接触的拱手礼等进行探讨,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案例六:
教学内容:中餐礼仪,主要包括中式宴请的桌次和座次礼仪、中餐上菜顺序、中餐餐具的使用礼仪、中餐就餐礼仪。
在我国,具有传统风格的中式宴请是最常见的宴请形式,其礼仪规范的涵盖内容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桌次和座次礼仪、上菜礼仪、餐具使用礼仪和就餐礼仪等。
一 、中式宴请的桌次和座次礼仪
在中式宴请中,桌次和座次的排列顺序体现着主人给予宾客的礼遇规格,二者都是宴 请礼仪的重要内容。
(一)桌次礼仪
中餐宴会一般采用圆桌,是参加人数多少设一桌或多桌,多做分主桌和副桌。在排列圆桌的时候,大致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
1. 两桌的小型宴会
当宴请现场只有两张餐桌时,两张桌既可以横排,也可以竖排。两桌横排时,桌次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以从室内面向宴会厅正门的视角为基准),如图1所示。
两桌竖排时,桌次以距离正门远的位置为上,以距离正门近的位置为下。
2.三桌或三桌以上的宴会
三桌或三桌以上的宴会也叫多桌宴会,其排列方法除了要注意遵守两桌排列的规则外,还应考虑距离主桌的距离,即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二)座次礼仪
在中式宴请中,座次的排列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面门为尊:即在每一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中间坐次为尊位。
◎右尊左卑:即在每一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视角或该桌主人座位的朝向为基准,右侧的座位尊于左侧的座位。
◎近尊远卑:即在每张餐桌上,距离该桌主人较近的座位尊于较远的座位。
二 、中餐上菜顺序
(一)上菜的顺序
在中式宴请中,上菜应讲究一定的顺序。其般顺序如下:
(1) 冷盘。
即凉菜,通常是四种或四种以上菜品组成的大拼盘。
(2) 热炒。
即现炒的菜肴,通常有四盘,但通常会被省略。
(3) 主菜。
又称大菜或大件,通常有四、六或八等偶数道,一般不超过十二道。这些菜肴(如全乳猪、烤羊腿等)是采用不同的食材,配以各种调味品,用各种烹调法制作而成的,是能表现出宴席特色的菜品。
(4) 汤。
分为甜汤和成汤,通常与点心相搭配,即若上威点心,则上成汤,若上甜点心,则上甜汤。
(5) 点心。
宴会上一般不供应米饭, 而是以糕、饼、包子、饺子等点心代替。
(6) 果盘。
即各种水果的拼盘,是正餐后的道清口来, 意在爽口、去油腻。
(三)上菜时的注意事项
1 .向多张餐桌上菜时,应保证向各桌同时上菜,且第道菜宜在开席前5分钟端上。
2 .每上一道菜,都应将其移至第一主人和第一主宾的面前。
3 .上菜和撤盘应分别从就餐者的左侧和右侧进行,但应避免在第一主人或第一主宾的身边操作
4 .上菜节奏应根据宾客的要求和进餐的速度灵活把握,以防菜品堆积或空盘、空台的现象
三、中餐餐具的使用礼仪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勺子、碗、碟、杯子和辅助餐具等(见下图),用餐人员在使用这些餐具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礼仪。(一)筷子的使用
1.用餐时,定 要将 筷子的两端对齐,切忌出现-长一短的情况。
2.夹菜时,筷子上不能残留着食物,更不能舔食残留食物或把筷子含在嘴里:不能举着筷子犹豫不决地在菜盘上巡探,也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找挑拣或次性夹过多的菜;夹菜中不能让菜汁一路滴落;若遇到其他客人夹菜,则应注意避让。
3.在用餐过程中进行交谈时,应暂时放下筷子,而不能举着筷子在餐桌上挥舞,或者拿着筷子像要迫不及待地去夹菜。
4.不能把筷子放在碗上,否则有祭奠或上香之嫌。
5.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或茶杯。
6.席间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并拢、纵向搁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将筷子横向搁在碟子或碗上则表示酒足饭饱不再进餐了。
(二)勺子的使用
勺子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或汤汁,在使用勺子时应遵循以下礼仪规范:
用勺子取食时不可取得过满,以免菜肴或汤汁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衣服;舀取食物后,应在原处停留片刻,待菜汁不再往下流时再取回来享用。
若取用的食物过烫,则应先将食物放到碗里,待其稍凉后再吃,而不能用勺子在食物中舀来荡去,也不能用嘴来回吹取回的食物。
食用勺子里的食物时,不要将勺子和食物全部塞入口中,或者反复吮吸、舔食勺子。暂时不用勺子时,应将其放在自己的碟子上,而不可放在餐桌上或插在食物中。
(三)碗和碟的使用
碗主要用于盛放事物,碟主要用于暂放从菜盘里取回来的菜肴,二者功能大致相同。在使用碗、碟时应注意一下礼仪规范:
不要用双手端起碗来进食,进食时,应以筷子勺子从碗内取食不能直接用手取用,更不能直接用嘴吸食或把食物往嘴里倒,不能舔食碗内的剩余食物。
不要一次性取过多的食物堆放在碟子里,否则 不同的食物容易相互串味,且极不美观。
不要将残渣、骨、刺吐在地上或桌上,而应用筷子将其夹取并轻放到碟子前端,但不要让其与碟内尚未食用的菜肴混在一起: 如果碟子满了,可示意服务员更换一个。
(四)杯子的使用
杯子有酒杯和水杯之分,酒杯用于成就水杯,用于盛放清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二者应分开使用。此外应当注意的是不要倒扣杯子,不能将喝入口中的酒或饮料再吐回杯中。
(五)湿巾的使用
用餐前,每位用餐者面前的盘子通常会被有一块湿巾,该湿巾纸用来擦手,擦完后应放回盘子,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在用餐结束前服务员会再端上一块湿巾,该湿巾纸只用来擦嘴,而不能用来擦脸或擦汗。
(六)水盂的作用
水孟通常为铜盆、大瓷碗或水晶玻璃缸,用于盛放清水,供用餐者在用手取食之前洗手。水盂中常漂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切勿误当饮料饮用,否则将招致笑话。
在水盂里洗手时的礼貌做法如下:先轮流沾湿两手的指尖,然后轻轻涮洗双手,切勿乱甩、乱抖。洗完后将手置于餐桌之下用餐中或湿巾擦干。
(七)牙签的使用
使用牙签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①用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②非剔不可时,应用一只手掩住口部进行:③剔出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更不要随手乱弹:④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剔过牙的牙签扎取食物。
四、中餐就餐礼仪
在中式宴请就餐时, 宾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礼仪细节:
(1)进餐时,应等主人邀请、主宾动筷时再拿筷。
(2)用餐过程中,应尽量取离自己较近的菜肴。取菜要适量,不要过量夹取符合自己口味的菜。
(3)进餐时,应小口进食,动作优雅,不要大口狂塞,也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若发出不由自主的声音(如打嗝、打喷嚏、肠鸣等)时,则应向同桌的客人表示歉意。
(4)进餐的过程中,应适时地和左右两侧的就餐者交谈。交谈时,应注意选择愉快的话题。但应注意,口内有食物时,应当避免说话,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则应避免与其交谈。
(5)进餐时,不要当众修饰仪容,如梳理头发、补妆等。若确有必要,则应去化妆间或洗手间进行。
(6)宾客应等主人用餐结束后才可离席。离席时,应向主人表示感谢,并顺手将椅子放回原处。
五 、饮酒礼仪
(一)斟酒礼仪
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敬重、友好,会亲自为其斟酒。主人斟酒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白酒与啤酒均可斟满,而其他洋酒则无此讲究。
②斟酒应做到对在座的就餐者一视同仁,而不可挑拣着进行。
③斟酒可以按照先职位高者、后职位低者或先年长者、后年少者进行,也可以从自
所坐之处依顺时针方向进行。客人在侍者为其斟酒时,要向侍者道谢,但不必拿起酒杯。但在主人亲自来斟酒时,则必须端起酒杯致谢;必要时,还须起身站立或欠身点头致意。
(二)敬酒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频频举杯祝酒会使现场氛围热烈而欢快。
一般来说,敬酒者应该把自己的酒喝干,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如果对方的酒量不错,可以提议干杯,若对方酒量尚浅,则不必勉强对方喝干,可以说“我干了,你随意”,更不能勉强长者。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在中国传统“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中,中餐礼仪不仅仅只停留在餐桌上,更多的体现在家风家训中,家庭道德培养从餐桌开始。
案例七:
教学内容:西餐礼仪,主要包括西餐席位礼仪、西餐餐具礼仪、餐桌就餐礼仪、西餐饮酒礼仪、西餐交谈礼仪
西餐是我国对西方国家菜肴的统称。西方国家是相对于东亚而言的欧洲白人世界文化圈,西餐的准确称呼应为欧洲美食,或欧式餐饮。其菜式料理与中国菜不同,一般使用橄榄油、黄油、番茄酱等调味料;不同的主食相应搭配一些蔬菜,如番茄、西兰花等;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等;正规西餐应包括餐汤、前菜、主菜、餐后甜品及饮品;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一、西餐席位礼仪
(一)基本原则
在西餐宴会上,人们所用的餐桌有长桌、方桌和圆桌,有时还会以之拼成其他各种图案,不过最常见的、最正规的西餐桌当属长桌。西方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越是正式的场合,坐次安排就显得越是重要。西餐位次的排列,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女士优先
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受到尊重。在排定用餐位次时,主位一般应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则为第二主位。
2、以右为尊
在排定位次时,以右为尊仍然是基本原则,就某一特定位置而言;其右之位高于其左侧之位。例如,应安排男主宾坐在女主人右侧,安排女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侧。
3、恭敬主宾
在西餐礼仪里,主宾极受尊重。即使用餐的来宾中有人在地位、身份、年纪方面高于主宾,但主宾仍然是主人关注的中心。在排定位次时,应请男、女主宾分别紧靠女主人和男主人就座,以便受到较多照顾。
4 、面门为上
面门为上有时又叫迎门为上,意思是指面对餐厅正门的位子,通常在排位次的序列上要高于背对餐厅正门的位子。
5 、交叉排列
用中餐时,用餐者经常可能与熟的人,尤其是与其恋人、配偶在一起就座。但在用西餐时,刚刚相反,正式一些的西餐宴会—向被视为交际场合,所以在排列位次时,男女应当交叉排列,生人与熟人也应当交叉排列。因此,—个用餐者的对面和两侧往往是异性,而且还有可能不熟悉或者不认识。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广交新朋友,同时也要求参加餐会者最好是双数,并且男女人数各半。
6 、距离定位
一般来说,西餐桌上位次的尊单也跟中餐一样,往往与其距离主位的远近于距主位远的座位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距主位近的座位高于距主位远的座位。
(二)席位的排列
西餐长桌的位次排列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长桌排列时,男女主人分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坐在桌子的另外两边。女主人为第一主人,男主人为第二主的人,第一主人右手边的位子为1号尊位,坐男主宾;第二主人右手边的位子为2号尊位,坐女主宾。
二是也可以男女主人和宾客一起坐在桌子的两边,,同样,女主人右手边的位子为1号尊位,坐男主宾;男主人右手边的位子为2号尊位,坐女主宾。
二、西餐餐具礼仪
(一)餐具的摆放
1 .刀
宴席上正确的拿刀安势应该是:右手拿刀,手握住刀柄,拇指控看柄侧,食指则压在柄背不上。不要把食指伸到刀背上,除了用大力才能切断的菜肴,或刀太钝之外,食指都不能伸到刀背上。另外,不要伸直小指拿刀,有的女性误以为这种安势才优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刀是用来切制食物的,不要用刀执起食物往嘴里送。
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来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是圆头的、项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切制食物时应双肘下沉,前臂略靠桌沿,胳膊贴着身体前后运动来进行切割。切制食物时,不要弄出声响,更不要用力过大使得整个桌了都跟着晃动。
2.叉
叉子的拿法有背侧朝上及内侧朝上两种,情况而定。背侧朝上的拿法和刀子一样;叉子内侧朝上时,则如铅笔拿法,以拇指、食指按柄上,余三指支撑柄下方。拇指和食指要按在柄的中央位置,如果太靠前会显得笨手笨脚。左手拿叉,叉齿朝下,叉起食物往嘴里送,如果吃面条类软质食物或豌豆叉齿可朝上。动作要轻,有时可用刀叉配合进行用餐。
就餐过程中,需要暂时离开,或与人交谈,应放下手中刀叉,刀右叉左,刀口向内,叉齿向下,成“八”字形状放在餐桌上。不可摆成“十”字形,晦气。如果吃完了,或者不想再吃了,可以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并排放在餐桌上,表示:不再吃了,可以连刀叉带餐盘一起收走。
3.餐匙
在正式场合下,餐匙有多种,小的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匙,用于分
食汤,常见于白助餐。汤匙和点心匙除了喝汤、吃甜品外,绝不能直接舀取其他主菜和菜品。进餐时不可将整个餐匙全部放人口中,应以其前端入口。餐匙使用后,不要再放回原处,也不要将其插人菜肴或“直立”于餐具中。
4.餐巾
一般说来,餐巾放在餐盘的正中或叉子的旁边。大家坐下后,可以将餐巾放在胸前下摆处,不要将餐巾扎在衬衣或皮带里。或者餐巾可以平铺到自己并拢的大腿上,如果是正方形的餐巾,应将它折成等腰三角形,直角朝向膝盖方向,如果是长方形餐巾,应将其对折,然后折口向外平铺在腿上。餐巾的打开、折放应在桌下悄然进行,不要影响他的人。
餐巾有保洁作用,防止菜肴,汁汤落下来弄脏衣服;也可以用来擦嘴,通常用内侧,但不能用其擦脸、擦汗、擦餐具;还可以用来遮掩口部、在需要剔牙或吐出嘴中的东西时,可用餐巾遮掩,以免失态。如果餐巾掉在地上,应另要一块,然后将地上的捡起来。
有事暂时离席,餐巾应放在本人所坐的椅面上,而不是桌子上,因为放在桌上就表示:我不再吃了,可以撤掉。
三、餐桌就餐礼仪
(一)仪容仪表
西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合,因此很注重就餐时的形象。就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男土要剃须,整理自己的仪容,女士要化妆以示对
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有比较正式的宴会,会在请柬上注明对宾客服饰的要求,那么一定要按照要求来进行着装。如果没有具体要求,那么也要注意衣着整洁得体。即使不西装革履,男士也应穿上—件外套,内搭衬衫和干净的皮鞋。如果是与客户共同进餐的正式场合,那西装和领带也是必须的。而女土则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要穿露趾的凉鞋。
(二)举止礼仪
1、就餐时坐姿应端庄,注意自己的仪态。
2、餐台上已包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3、不要把手机、钱包或者钥匙等物品放在餐桌上。
4、不要抱怨饭菜不好吃。
5、用餐时不要给食物拍照。
6、要注意自己的“吃相”。
四、西餐饮酒礼仪
(一)西餐饮酒的种类
正式的西餐宴西管宴会所上的酒水,一会上,酒水是主角。酒与菜的搭配也十分严格。一般来讲,吃西餐时每道不同的菜要配不同的酒水,吃一道菜便要换上一种酒水。
餐前有开胃酒;然后又有佐餐酒,其均为葡萄酒,,而且大多数是干葡物酒或是半干葡奇酒。西餐饮用的酒品种类一般以菜看而定,就是吃什么菜饮什么酒。菜肴和酒搭配时有个基本原则是“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白肉,即鱼肉、海鲜、鸡肉,吃它们是需要和白葡萄酒搭配,红肉、即牛肉、羊肉、猪肉、吃这些肉的时候要用红葡萄酒来搭配。餐后酒指的是用餐之后,用来助消化的酒水。最常见的是利口酒,又叫香酒。最有名的餐后酒,则是有“洋酒之王”的白兰地酒。
(二)酒杯的拿法
盛白葡萄酒及香槟的酒杯为高脚杯,喝时拿住杯脚下面部分,手不要碰的到杯身,因为白葡萄酒及香槟喝时通常是要冰冻的,而手的温度会使它温热起来。敬酒时可以用拇指,无名指和小指牢牢握住杯脚下方,中指扶着杯脚,食指轻搭在杯脚与酒杯连接处。手指尽量伸直,显现手部优美曲线。
盛红酒的酒杯杯脚较短,杯身较肥的大,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央任杯角。喝时拿近杯身时,手的温度有助红酒释放其香味。
(三)斟酒
在正式场合倒酒的时候,啤酒和葡萄酒都是不能手手特酒杯的。但在轻松的在正式场合,啤酒是可以手持着倒的,但要注意右手拿瓶,左手拿杯,并且右手要倾斜着倒才美观。另外,注意啤酒泡沫药与杯口齐平,不能有溢出。
除主人与侍者外,其他宾客一般不宜自行为他人斟酒。侍者斟酒时要道谢,如果男主人亲自斟酒时,宾客则应该端起酒杯致谢,必要时,还需起身站立,女士可点头为礼。如果是大型的商务用餐,应是服务人员酒斟。斟酒一般要从主宾开始,然后顺时针斟。在接受斟酒的时候,不要把酒杯拿在手里,以免酒杯撞倒酒瓶。如果不需要酒了,可以把手挡在酒杯上,说“不用了,谢谢”。
(四)敬酒
西餐的敬酒礼仪和中餐礼仪有着诸多不同。要注意以下几点:
(1)西餐饮酒只祝酒不碰杯。西餐在宴会上,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2)只祝酒不干杯。在西餐饮酒中,除了香槟酒外,都是只祝酒而不真正地干杯。吃西餐饮酒忌讳举杯—饮而尽,文雅的饮酒是懂得品评酒的色、香、味,慢慢品味。在西餐宴席上往往是敬酒不劝酒,即使是劝酒也只是点到为止。哪怕是干杯的香槟酒,饮用时不用全部干完,以饮去杯中一般为宜。当然,如果不胜酒力,也可以量力而行。
(3)只祝酒不劝酒。在西餐宴席上往往是敬酒不劝酒,即使是劝酒也只是点到为止,不要不停地以各种理由进行劝酒,更不要软磨硬泡甚至强迫对方喝的酒。
(4)不要离开座位去敬的酒,在西式宴会上,是不允许随便走下自己的座位,越过他人之身,与相距较远者祝酒干杯,尤其是交叉干杯,更不允许。
(5)西餐宴会上,不要拒绝对方的敬的酒,即使自己不会喝的酒,也要端起酒杯回敬对方,否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6)祝酒时,应先和主人和主宾祝酒。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但要目视对方致意。
(7)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的烟。
(8)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忌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影响自己的形象。
五、西餐交谈礼仪
西方的餐宴场合也是个交际场合,免不了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所以谈话也是西餐礼仪中的一项,参加餐宴时,如何选择话题,如何与人交,谈何时交谈,有许多要注意的细节。
1 .选择恰当的话题
2 .谈话时要控制音量
3 .要兼顾左右邻座
4 .注意谈话姿势
5 .多肯定别人,不要质疑对方或者打断别人讲话
6 .对于初次见面的客人,应主动自我介绍
思政结合及育人目标:西餐礼仪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礼仪准则,学生们透过西餐礼仪,科学地、批判性地看待西餐礼仪背后的西方文化属性。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针对学生培养方向呈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提高在社会人才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社交礼仪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能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