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实现四个教学目标:一是确立明确价值取向,“人类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这也是开展政治学研究的前提;二是夯实系统理论基础,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现象的框架结构;三是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揭开政治现象奥秘的利器;四是增强实际政治本领,丰富多彩的政治实践既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学以致用的场所。
二、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现在“知识—思维—能力—价值”四个层次:
1.形成政治学知识体系:①精准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内涵;②挖掘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③建立理论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体系。
2.打造科学思维方式:①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②培养批判性思维;③挖掘政治现象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①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政治实践活动;②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③基于实践活动推动理论创新。
4.厚植爱国主义情怀:①扎根中国大地,追踪我国政治实践进步成果;②开拓国际视野,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③厚植爱国爱党情怀。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中西方人权比较
(一)结合章节
导论“政治学基本问题”中的“人权”
(二)思政元素
本教学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三:
1.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2.中国生命至上的人权观在疫情中得以凸显;
3.中国在人权理论上的观念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育人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掌握基于我国人权观的人权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对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能结合中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原因分析;能够结合全球疫情分析不同的人权观念带来的不同结果,以及我国的人权观对于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指导作用。
3.素质目标:通过本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学分析方法进行对中西方政治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
(四)教学过程实施
1.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案例融入的教学内容是本学期课程学习导论“政治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人权”部分。具体包括人权问题上的国际争议、人权的基本特征、人权的基本内容、我国法律规定的人权内容。
2.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并辅以数据、影像、文字、案例等多种现实例证和研究资料。
3.教学过程
第一步:案例导入
以播放两组视频的方式引入此次课程。
(1)播放央视视频《<深度国际>——疫情下的“美式人权”危机》,引出此次课程的主题——全球疫情下的中西方人权观及其差异;
(2)引导学生进入人权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提问式教学法引出第二个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部分内容;
(3)引导学生比较两组视频的内容,并进行思考总结。
第二步:分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有二:一是总结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二是思考我国人权观的特点。同时提醒同学在谈论结束后选派小组代表准备总结发言。
第三步: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对本组意见进行汇总后,进行总结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每组代表均可以对其他小组代表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批驳。老师适当加以引导。
第四步:教师点评
在对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总结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本次课程总结点评,并结合课程内容强化知识点的讲解,具体如下:(1)总结各组同学发言观点并点评;(2)指出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是集体主义人权观和个人主义人权观的差异,更是社会制度差异的体现;(3)指出我国生命至上的人权观的具体内涵,以及人权的普遍性、资格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
阅读中西方人权方面的经典著作,撰写不少于3000字作业的读后感;或者观看全球疫情下各国人权表现方面的视频,自拟题目,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五)案例反思
本案例教学结合全球疫情这个正在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通过播放视频,然后学生谈论、教师点评、课后作业的教学过程完成本次案例教学。因此,本案例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案例题材是同学们比较关心也很感兴趣的全球疫情和人权状况,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比较高;二是案例内容是中西方人权差异,这个内容具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较强;三是案例主题和课程学习重点人权紧密结合,增强了案例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四是中西方人权观的比较会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思政色彩浓厚。
与此同时,本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案例需要精心挑选,此类教学案例较多,需要选取确实能起到非常好的深化主题作用的教学案例,并且注意案例时长;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谈论,防止学生谈论内容混乱;三是谈论内容会涉及部分政治敏感话题,一定要加强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案例二:美式民主的塌陷
(一)结合章节
第四章 政治民主
(二)思政元素
本教学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三:
1.中西方民主观念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差异;
2.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3.中国全过程民主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三)育人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美国选举制度中“金钱政治”的基本表现,掌握西式选举民主的局限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优越性。
2.能力目标:学会透过“金钱政治”表象认清美国选举民主的本质,提高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辩证性理论分析能力,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是非辨别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分析研讨能力与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美国选举中“金钱政治”的剖析,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体悟各国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确立政治制度“生成论”的理论认知,从而反对政治制度的“移植论”,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实施
1.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案例融入的教学内容是本学期课程学习第四章政治民主。具体包括民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美国选举民主的虚伪性、我国全过程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并辅以数据、影像、文字、案例等多种现实例证和研究资料。
3.教学过程
第一步:案例导入
以播放两组视频的方式引入此次课程。
(1)播放央视视频《<深度国际>——美式民主的塌陷》,引出此次课程的主题——中西方民主观及其差异;
(2)引导学生进入民主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提问式教学法引出第二个视频《民主之问的中国答案》部分内容;
(3)引导学生比较两组视频的内容,并进行思考总结。
第二步:分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有二:一是总结中西方民主观念的差异,二是思考我国政治民主的特点。同时提醒同学在谈论结束后选派小组代表准备总结发言。
第三步: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对本组意见进行汇总后,进行总结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每组代表均可以对其他小组代表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批驳。老师适当加以引导。
第四步:教师点评
在对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总结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本次课程总结点评,并结合课程内容强化知识点的讲解,具体如下:(1)总结各组同学发言观点并点评;(2)指出中西方民主观的差异是西方精英民主形态和新型大众民主形态的差异,更是社会制度差异的体现;(3)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内涵,以及全过程民主的内涵和特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
阅读中西方民主方面的经典著作,撰写不少于3000字作业的读后感;或者观看各国民主实践方面的视频,自拟题目,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五)案例反思
本案例教学结合中国和美国的民主现状这个重大问题,通过播放视频,然后学生谈论、教师点评、课后作业的教学过程完成本次案例教学。因此,本案例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案例题材是同学们比较关心也很感兴趣的中美的民主状况,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比较高;二是案例内容是中西方民主制度差异,这个内容具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较强;三是案例主题和课程学习重点政治民主紧密结合,增强了案例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四是中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较会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思政色彩浓厚。
案例三:中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结合章节
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二)思政元素
本教学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三:
1.中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
2.在当今世界政治实践中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凸显;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三)育人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掌握基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对中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能结合中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原因分析;能够结合当下世界的政治运行实际分析不同的政党制度带来的不同结果,以及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素质目标:通过本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学分析方法进行对中西方政治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
(四)教学过程实施
1.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案例融入的教学内容是本学期课程学习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具体包括政党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西方政党制度类型、我国的政党制度。
2.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并辅以数据、影像、文字、案例等多种现实例证和研究资料。
3.教学过程
第一步:案例导入
以播放两组视频的方式引入此次课程。
播放视频《奥巴马的欺骗》部分内容,引出此次课程的主题——政党和政党制度;
引导学生进入政党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提问式教学法引出第二个视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视频的内容,并进行思考总结。
第二步:分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有二:一是总结中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异,二是思考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同时提醒同学在谈论结束后选派小组代表准备总结发言。
第三步: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对本组意见进行汇总后,进行总结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每组代表均可以对其他小组代表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批驳。老师适当加以引导。
第四步:教师点评
在对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总结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本次课程总结点评,并结合课程内容强化知识点的讲解,具体如下:(1)总结各组同学发言观点并点评;(2)指出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要组织原则,对现代政治的运作发挥着基石性的作用;(3)政党制度的选择,不仅是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的体现,更是由本国的历史文化条件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政党制度。
第五步:课后作业
阅读中西方政党制度方面的经典著作,撰写不少于3000字作业的读后感;或者观看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相关视频,自拟题目,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五)案例反思
本案例教学结合全球疫情这个正在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通过播放视频,然后学生谈论、教师点评、课后作业的教学过程完成本次案例教学。因此,本案例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案例题材是同学们比较关心也很感兴趣的“金钱政治”、“关门危机”等现象,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比较高;二是案例内容是中西方政党制度差异,这个内容具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较强;三是案例主题和课程学习重点政党制度紧密结合,增强了案例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四是中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会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思政色彩浓厚。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一)实施成效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提高的多重教学目标。
1.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将理论讲解与观看视频、教学讨论、课后作业、总结反思等多个教学环节相结合,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3.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相结合,体现出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将课堂知识和当前国内外时事相结合,使理论和现实更好的衔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育的吸引力;
5.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对我国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四个自信”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反馈
1.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主体性理念,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良好;
2.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坚持以知识为本、兼顾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全面发展理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创新多种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4.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以本国为立足点、同时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理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判断力。
5.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指导地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