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目标
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出具有三维数据的模型,为虚拟现实的实现创建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具备运用VR开发工具制作三维交互、效果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虚拟现实产业的国情和现状,对激发现代大学生的报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教学内容:虚拟现实发展历程
2016年开始VR领域整体呈现爆发期,欧美国家及印度等以IT高科技为主导的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VR走在前列。作为第一梯队的美国VR人才占了40%,英国作为第二梯队占了8%,我国在第三梯队中VR人才比例介于1%~5%之间。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当前不容乐观的局面。指导学生对危机的两面性进行辩证思考,既不低估别人,也别低估自己。树立远大抱负,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为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二:
教学内容:静态模型构建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的红色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是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初步形。针对具有红色文化思想载体的红船模型进行案例教学。在专业技能操作之前进行红船影像资料的课堂翻转设计,建立红船模型的感性认识,了解“红船精神”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把被动接受理论教育逐渐向主动学习过渡。
案例三:
教学内容:虚拟现实系统的输入设备-三维位置跟踪器
美国有GPS,欧洲有伽利略,俄罗斯有格洛纳斯,中国则有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创建在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北斗问世之前,我国所使用的定位系统为美国的GPS,这使我国处处受到限制。2000-2020,20年间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们不曾退却,从北斗一号的首星发射到北斗三号的末星入轨已是整整20年,今天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对大国重器的关键作用。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使命感和荣誉感。教育和引导学生除了为我们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还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认识、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基本具备运用VR开发工具制作三维交互、效果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的能力。把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二者自然地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更是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学习态度都有明显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很有必要,符合新时代要求,它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汇于教学当中,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恰到好处的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而且也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忽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而呈现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学生们希望老师能把“课程思政”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