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
一、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机械学院车辆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起点,在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树立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课程特点和育人总体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分层次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 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和力传递的方式;
· 掌握各种通用零件的材料、加工方法、传动特点、选择方法和润滑密封方式等;
· 对简单机械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制造依据。
(2)能力目标
· 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方案的能力;
·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改进或开发新的零、部件的能力;
· 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的能力;
·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解决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培养和价值观引领的目标
·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技术措施;
· 树立正确的机械设计思想和工程观点,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 养成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 坚持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 坚定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内在动力;
· 培养节约资源、提高机械效率的意识,树立并践行建设美丽中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二、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目标,扎根高校专业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深入挖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感有机且无痕的融入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角度、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使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应将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有机统一起来,以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教授与培养为任务,将爱国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元素与教学内容隐性结合,使学生热爱机械行业、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并努力实践。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机械设计基础》绪论,思政融入点——机器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机械的伟大成就,介绍鲁班、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故事,介绍西汉玉环装饰纹路刻画机械(刻画阿基米德螺旋线)、指南车、木牛流马、地动仪等中国古机械的辉煌成就,加强课程人文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弘扬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机械设计和制造传统,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宽度和深度,增强民族自信和专业自信,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案例二:“连杆机构工作特性”,思政融入点——感受机械之美和我国“大国重器”伟大成就,结合连杆机构在“大国重器”中的应用,融入12吨轮式装载机在我国川藏铁路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介绍我国工程师面对“卡脖子”问题时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动人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危机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机械之美的同时,发现再先进的机械结构,都是以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结构为基础的,只有夯实基础,同学们也能逐步设计出新颖优良的机械,为各行各业所用,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强化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迎难而上的使命感。
案例三:“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寿命计算”,思政融入点——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关键轴承“卡脖子”问题,结合滚动轴承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工作寿命的设计计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民族自豪,让学生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树立为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决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对科学知识的坚韧追求,不忘总书记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案例四:“螺纹连接”,思政融入点——提高我国机械制造综合实力,需要制造、创造出新颖优良的机械来装备各行各业,结合螺纹连接工作能力计算方法,响应总书记号召,鼓舞青年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练就过人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案例五:“齿轮传动设计”,思政融入点——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王立鼎,结合齿轮设计,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立鼎的高度勤勉和自律的科研历程,鼓励学生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实践机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有效方式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设要求,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的双重目标。
教学团队重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多次开展专题培训会和讨论会,教师多次参加教学质量评价和各级讲课技能竞赛,成绩优异,获得学校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团队教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曾获“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2019年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工科组第一)和校级第十五届“菁英杯”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一等奖。参赛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利用“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体现中国机械工作者们爱国奉献、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大国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方向,勤奋、踏实、专注、创新的完成未来的使命。
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不仅关注学生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关注学生在思想上的积极提高,激发学生的专业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近几年参加各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建模设计大赛等的人数明显增多,并荣获多个奖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基于OBE理念,采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线下线上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结合丰富的实际工程案例、与专业相关的新闻时事、国家“卡脖子”问题以及实验教学环节等,激发了学生责任心和危机感,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等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新闻联播、学习强国、教育频道等学习最新内容,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师德师风和个人综合素质,练就过硬育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