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学 > 英语 > 正文

《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3-11

《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案例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文献的基本类型及特点,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和原理,熟练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程序、方法和步骤;掌握中文、外文文献检索原理、检索方法、检索工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和技术信息的利用;了解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掌握MLA等基本规范编制英语论文的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引文的主要方法。

课程目标2:能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收集整理;能够按照基本流程步骤完成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能够对学术论文进行润色加工完善。

课程目标3:具备批判思维素质;具备创新思维素质;具备逻辑思维素质;恪守学术道德素质。


二、思政育人目标

《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作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除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外,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

在《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辩证地唯物地看问题,分析研究对象,分析前人研究,寻找研究方法,得出符合逻辑的研究结论。

在《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党的报告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与党的报告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结合选题,将专业知识与四史、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结合选题,从语言学、翻译和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解读。

在《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结合时政正确选题,避免出现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避免出现思想政治或意识形态等方面问题。

在《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等,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形象、民族文化等选题,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精神,努力创新,避免重复无意义论文。

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引导学生结合时政从爱国主义角度、社会主义角度、集体主义角度、理想信念角度选题,倡导健康向上的情感。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融入对技术的态度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文献检索需要借助一定技术,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教育学生秉持技术为目的服务的原则,充分合理利用技术,但要自觉抵制唯技术论。进而结合当前国情,教育学生理性看待当前M国对中国高新技术限制以及对中国高新技术公司制裁,在此基础上阐述党和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措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二:在文献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法

结合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思想指导学生要详尽梳理某一研究领域前人文献,不遗漏重要文献;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的思想指导学生要客观分析前人文献的成绩,发现前人文献的不足;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和逻辑的思想指导学生从前人研究不足中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案例三:在文献综述教学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法

结合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学生文献综述必须系统全面,围绕某一主题按照某一标准全面系统梳理相关研究,切忌片面或零散,更不能遗漏重要文献。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中的两点论重点论思想,教育学生在文献综述中既要看到前人研究的成果,又要看到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在这二者中重点是突出前人研究不足,进而引出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案例四:在论文选题教学过程中融入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四个自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带一路、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在论文选题中指导学生多从中国角度考虑问题,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立足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指导学生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总书记讲话、总书记重要思想等做汉英对比研究、翻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指导学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四个自信等做译介研究、传播研究、汉英对比研究;指导学生围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带一路等做译介研究、翻译研究;指导学生围绕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等做黄河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水利水电等与外语相关研究;指导学生选择其他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意义的选题。

案例五:在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创新教育、团队协作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等

科研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意义,进而奋力创新,避免无意义地重复其他学者已经做过的研究。团队协作教育重在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不鼓励单兵作战,而强调团队协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努力。只有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分别从不同方面贡献才智,才能共同支撑起科研大厦。比如实践调研型课题,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协商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结构等,也需要分赴不同区域采访不同对象等,分工协作,最后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科研方法教育重在让学生知道常用的科研方法,如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文析法等,让学生掌握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适用的研究类型,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论文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教育主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需包含的完整形式,如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独立完成声明、授权声明、目录、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近几年学术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学术道德教育要从本科毕业论文抓起,让学生明白严禁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

案例六:在论文修改教学过程中融入逻辑思想教育、追求至善教育。

毕业论文是个完整的整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等均需逻辑严密,环环相套,循序推进。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展开的逻辑思路,结合论文修改过程,仔细推敲反复斟酌不断完善其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进行逻辑思想教育。论文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论文修改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会涉及反复多次修改,不能漏过任何一处小错误、任何一处不完美,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追求至善教育。

案例七:在论文答辩教学过程中融入知恩感恩教育、虚心进取教育

前人相关研究、指导教师、家人、同学、学校等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有这样那样的帮助,结合论文致谢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指导教师、其他同学、答辩评委等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对论文完善有重要意义,结合论文答辩对学生进行虚心进取教育。

案例八:在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融入发展观教育、应对挫折教育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毕业论文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贯穿整个毕业论文始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教育,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选题、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反复,贯穿整个毕业论文始终对学生进行应对挫折教育,用乐观的态度应对挫折,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完成毕业论文。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在《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取得明显效果,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学生论文爱国主义选题增多,论文质量显著提升。

第一,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国家时政相联系,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专业角度对这些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在凝练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如一些同学关注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党政文献的翻译问题,一些同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记者招待会等的翻译问题。

第二,学生将中国语言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化进行比较和鉴别,在掌握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提出策略建议,促进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如一些同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中国传统武术术语的英译、少林武术在美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等。还有部分同学关注河南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如河南“中华老字号”的对外传播、河南传统豫剧在西方的推广、河南剪纸艺术的对外传播等。

第三,学生更加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提高理性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一些同学关注学校特色、郑州市及河南省的发展,如水利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黄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郑州中央商务区标识语的翻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河南外贸企业毕业生需求调研、河南高校门户网站翻译、河南博物院文物文本翻译研究等。

第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此前经常出现的老旧、重复、照抄照搬、假大空、无意义等低质量选题明显减少。除此之外,毕业论文授课教师和指导老师也在备课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受到思政教育,一举多得。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