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课程思政案例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获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释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能够将化学知识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表述化学问题。
课程目标2:能够理解化学相关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课程目标3: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化学及相关知识的必要性,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思政育人目标
1、传播化学史与化学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2、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念,培育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3、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
4、开展化学相关的国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5、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化学、化工发展战略和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以“化学与药物”章节教学为例,课前推荐了“学习强国”上的两篇文章作为预习内容,让学生先了解癌症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两篇文章是:《【癌症知多少】肿瘤和癌症是一回事吗?》《癌症会传染吗?》,分别来自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和猫大夫科学漫画,都是专业的科普研究和传播平台。
课中为大家讲解癌症的化学治疗,专门介绍了我国学者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其中就有张亭栋和王振义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中的功绩,他们的研究也获得了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众所周知的剧毒物质“砒霜”,在张亭栋手中变成了抗癌的灵丹妙药;而在王振义手上,全反式维甲酸在抗癌过程中大显神威。引用了“学习强国”上的内容《张亭栋、王振义“化毒为药”攻血癌》,该报道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比于传统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用“学习强国”平台搜索的信息更加科学、更加专业、更加深入,非常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在“学习强国”上输入科学家的名字,相关文章内容详尽,学生不仅了解他们新发现的曲折过程,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科学精神,还能学到药物的治疗原理。简单的一节课,因为“学习强国”的加盟,让“教”与“学”都很有成就感,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课后为大家推送了“学习强国”上的内容作为拓展学习资源《我国科学家建立CAR-T精准干预自身免疫疾病新疗法》《中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将在张江量产》,分别来自新华网和浦东融媒号。结合最近“120万一针的抗癌药”的热点问题,布置了课后作业:“抗癌药物或疗法的价格一般都很高,思考原因和对策。”引导学生在课下关注社会热点,结合学到和查到的知识,进行有效自学和深入思考。同时将我国的最新科研成就引入课堂,不仅弥补了教材内容更新慢的缺点,也有助于开展课程思政,增强“四个自信”。

案例二:
以“化学与食品”章节为例,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中国大学MOOC网《化学与生活》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化学与生活》是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网平台上线运行,教学视频可以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和学习。在正式钉钉直播上课前,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播放“学习强国”平台上跟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小视频《深圳非遗:丝袜奶茶》。“学习强国”的视频链接打开比较快,而且没有广告,特别适合在课前和课中使用!钉钉直播课中,以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为主。讨论的主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底是否健康。奶茶被很多人称为日常“续命水”,既然这么受欢迎,是否健康的话题自然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实验和科学数据看待这个问题。课堂中引用“学习强国”平台“科普中国”的文章《奶茶中含有咖啡因正常吗?》,文章公布了深圳市光明区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同时提示大部分奶茶喝一杯,咖啡因是不会超过安全剂量的,更应该注意的是奶茶中的添加糖和植脂末(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案例三:
线下教学的重点在于授课老师,关键在于课堂设计,需要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授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真正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
2021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4月20日,我校素质类选修课《化学与生活》计划介绍化学化工领域的知名人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的学习经历,主讲教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及时更新了教学设计。利用课前时间,放映“学习强国”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的视频新闻;课上,主讲教师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经历,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的论述。课堂上,同学们接力朗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寄语,切身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关怀,勉励当代青年要爱国爱民,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课下,同学们在主讲教师引导下,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重要讲话,发现多次提到“化学反应”、“催化剂”等化学化工领域的名词。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019年7月5日,习近平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案例四:
将优秀的影视资源与化学化工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化学化工课堂更有趣、更生动,而且电影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无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化学化工教学的课程育人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烈火英雄》作为主旋律电影,宣扬爱国主义,弘扬正能量,体现了家国情怀。影片展现了消防官兵、警察、医生等人员的神圣职责、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片中一对老年夫妇,救助失散儿童江淼;江淼的母亲无私地帮助即将分娩的孕妇;在消防现场,战友之间的互助等,都很好的体现了文明、和谐、友善的价值观。而火锅店老板隐瞒店里的易燃易爆物,间接导致一名消防员遇难,也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电影中火锅店的紧急出口堆满了杂物,为消防工作增加困难;海边的各种垃圾不仅影响了远程供水系统,还造成徐小斌的牺牲。血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科学精神
片中的一个镜头是大火中点不着一根烟,生活中我们需要火,但火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影片中的化学物质虽然危险,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坚持科学的思维,辩证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工业。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了解每种物质的性质,合理应用,发挥其最大价值。
针对电影中的情节,要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富有批判精神。电影不是科教片,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科学的,不是所有镜头都值得模仿。救火中的吸烟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工,化学化工也离不开生活,化学化工的教学可充分利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比如热门影视作品等,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和思政元素,不断融入课程教学。将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也有助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消防与化学密不可分,从爆炸原理、灭火原理到灭火剂、阻燃材料等,都离不开化学化工知识。而在我们的化学化工教学中,消防方面的知识往往是空缺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相应的课程或章节,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让学生们系统学习消防中的化学知识,增强消防观念,提高消防素养,提升科学素质。

案例五: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通过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树立科学思想,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在讲授全校通识教育课《化学与生活》时,重视科普教育,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融合不同专业学生特长。通过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的学习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主设计了以果蔬废弃物为主的有机垃圾作为发酵材料的环保酵素肥料(“Green Enzyme”),不仅有助于解决果蔬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能为土壤提供新型有机肥料,而且通过后续的投入,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环保酵素肥料的生产过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也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021年项目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主赛道一等奖。

案例六:
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进课堂(包括网络课堂):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普通化学》第八章化学与生活8.5 化学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曾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1)教学效果
《化学与生活》课程融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思政热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功能,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布局,形成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化学与生活》作为通识教育课入选2021年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教学融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作为创新案例多次在学校、学院和党支部进行典型工作汇报,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同和表扬。特别是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被认为是践行“党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最佳案例。
(2)学生评价
“学习强国”APP因其内容来源之正规更有利于我们信服,因其信息含量之广博让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学习强国”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课堂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否定“化学无用论”,认真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更大程度的认识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而且还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化学应用背后人类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科学家精神,努力提升自己,以期今后为人类做出贡献。
课程讲解非常精彩,整堂课思路清晰,融合教学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学设计很好,引导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思政热点,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