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学 > 英语 > 正文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李燕发布时间:2022-02-28

 一、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外语的理解能力。在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训练语言基本功,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2.通过课堂教学及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当代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唤醒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学习,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语言不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外国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绚烂的民族文化, 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更为客观、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文化, 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中国情怀,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一:

本课为《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章 Understanding Cultures and Their Values中的第二小节Values,即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values 的定义、类别和特点,了解价值观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价值观知识的学习,能够理解并解释因价值观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进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课程思政目标---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文化自信。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进行跨文化对比,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Leading-in

教师选取了一部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电影,《功夫熊猫》导入本节课的核心概念---Values.采用启发式教学,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电影《功夫熊猫》里呈现了很多中国元素, 如主人公本身是一个熊猫,还有太极,功夫,卷轴等,但是中国观众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主义电影,为什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给出更多的例子,如《蜘蛛侠》、《钢铁侠》《超人》等系列电影,同学们是否从中发现了这些英雄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个的问题的讨论,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成功导入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Values. 通过讨论,学生们发现功夫熊猫本质上和其他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英雄是一类的,都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二)Main Content

 接下来,教师开始讲授Values的定义、类别及特点。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对Values 的特点的学习中,教师精心选择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

1.Values are cultural-specific.价值观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如中国文化崇尚谦虚,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使用很多谦词来表示礼貌,而英美文化则不同。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或者在与英美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需要注意到这样的区别。

               中文          英语
鄙人、在下、不才 I
敝国、敝校、寒舍 my country, my school, my house
拙荆、贱内;犬子,小女 my wife, my son, my daughter
请问您贵姓?免贵,敝姓赵 What's your family name? My family name is Zhao.

2.Values are learned.

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比如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会听《狼来了》《三个和尚》的故事,从而树立起注重诚实、合作的价值观。

3.Values are normative.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其他层面。在社会层面上,价值观树立社会规范,约束整个社会的行为。在个人层面上,价值观也能够约束个人的行为。比如,在中国,人们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当一个人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时,她/他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对社会都至关重要。

4.Values are hidden.价值观往往是抽象的,是隐藏的。它是文化的核心,是最难以被外来者观察到的部分,因此也是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往往很难理解彼此的行为。

(三)Case-analysis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实现授课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老师选取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The story of Kong Rong sharing the pears in China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英语来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这一练习,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主张,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步呈现案例。

在美国的一个中文课堂上,学生都是八岁左右的美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向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们却对孔融的行为感到质疑,并提出了很多问题。

Student 1: Why do we have to give it to everyone? Who wants to eat it?

Teacher: that might be unfair.

Student 2: It's unfair for Kong Rong to divide pears like this. All the brothers get pears according to Kong Rong's preference. They are deprived of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Maybe the brother who gets the largest pear doesn't like to eat pears?

Teacher: you are right. This stor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veryone likes to eat pears.

Student 3: Why does Kong Rong adopt contradictory and absolutely opposite standards for his brother and younger brother? Doesn't he have a fixed principle?

Teacher: he is showing humility.

Student 4: He can only show his humility and give himself the smallest one. Why doesn't he give other brothers a chance to show humility? I don't like Kong Rong. He is unfair to others and deprives other brothers of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and perform.

Student 5: I think Kong Rong is dishonest. It's a bit self contradictory. Kong Rong may not like eating pears, but if he doesn't like it, he should say it directly. It's hypocritical to make up a pile of high sounding reasons. On the other hand, if he likes eating pears, he gives the big ones to others, which is also duplicity. What he likes should be brave enough to admit.

Teacher: what would you do?

Student 6: Put the pears on the table and whoever wants to eat them will take them.

Questions for discussing:

1.Can you explain the American students’ behavior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values we learn today?

2.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ir Chinese teacher?

第三步,分组讨论

这一案例让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同样的故事,在中国代代流传,小孔融因为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因此一直被看作是道德的模范和我们学习的榜样。然而,美国学生为什么会质疑孔融的行为呢?学生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我对学生们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美国学生为什么会质疑孔融的做法,甚至认为孔融是一个虚伪和自私的人;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案例体现了美国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作为授课老师,我提示同学们要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中美价值观怎样的差异,说明了价值观在哪些方面的特点?

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们进行了第二轮的讨论,对这一案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主张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因此会推崇谦让的品德。孔融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美德。而美国则奉行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至上,因此美国学生不能理解孔融为什么要谦让,为什么会愿意把大的梨子让给兄弟而自己却主动选择小的梨子。价值观的差异使我们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时候有了不同的角度,评价他人做法的时候奉行不同的标准,因此就会在行为层面上导致各种各样差异。

有的同学举一反三,想到了在遭遇新冠疫情时,中美两国人民对是否要戴口罩的不同反应。从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理解,美国人在疫情面前为什么还抵制佩戴口罩而中国人民则能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对抗疫情。能够想到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刻的理解了这一课的内容,认识到价值观的特点和重大意义。其次,也表明本次课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同学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文化自信。同时具备了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相信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判断。

(四)After-class Exercise

为了强化并检测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老师设计了本节课的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观看电影《刮痧》,并尝试从价值观的角度解释片中人物的行为,并谈谈个人对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跨文化冲突的看法。以下是部分学生的课堂展示图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Value”这一概念时,多次提及中国文化中提倡“谦逊”,尊崇“孝道”以及“合作”等传统的价值观,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案例分析阶段,“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美国遭遇了美国小学生的质疑,部分学生认为这一案例体现了美国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清了这一案例背后隐藏的中美深层次的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此次教学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体制, 提升了政治思想觉悟, 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不同文化视角差异, 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学生们既加深了国学知识的积累, 也进一步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核。同时, 学生们开拓了眼界, 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更为客观全面, 能够明辨是非, 更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与西方制度,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洋为中用。同时, 各小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及展示过程中,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协作能力得到增强,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案例二:

高、低语境理论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程育人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讲授不同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规约、社交礼仪、非言语符号以及价值理念等来培养并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表现为教学的育人功能,即该课程教学身肩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换言之,授课教师需要思考在传授跨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生命力、如何帮助新一代年轻人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高、低语境理论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着意把高语境文化和儒教思想联系起来,以达到坚定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感,塑造大学生正能量的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霍尔提出“高语境指的是意义极少以文字形式表达,主要依据语境揣摩、暗示;而低语境的交流则多依赖于字面意思。” 采用高语境交流风格的国家,以中国为例,当与他人有意见分歧时,多以暗示的手段给出否定意见,避免语言的正面交锋,保全他人与自己的面子——中国人的“意会”,中国人之间的交际含蓄、委婉,往往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信息的传递通常是外在的环境、氛围。而低语境的西方人在表达意见时较为直接,通常采用就事论事的态度,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西方人的“言传”。因此,在不同语境下对信息解码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与隔阂,这也是跨文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语境文化交流现象,同样可以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经典中找到它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论语》中,孔子教导弟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倡导的人们所应该具备的内省、内敛、含蓄与谨慎的品质,以及其对外界事物、环境细致观察、甚至察言观色的教诲。

《论语》学而篇中,有言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足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工作勤敏,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里仁篇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敏;宪问篇中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认为说的超过他做的是可耻的事。由此我们很容易明白,我们高语境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说话要谨慎,以免唐突不得体、言多必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学生们加深了国学知识的积累, 也进一步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核。同时,理解了“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案例三:

1.教学单元Chapter 3 Comprehending Verbal Communication

2.本节课授课内容:Face and Politeness/面子和礼貌

  2.1 导入

  2.2“面子理论”的主要内涵;

  2.3“面子威胁”理论;

  2.4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2.5中国人的“礼貌”

3.教学目标:

  3.1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面子理论”,掌握中西方“面子”的不同含义,能在不 同的跨交际场合,敏锐地发现、分析和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面子”问题,具有一定尊重和照顾对方“面子”的交际技能,礼貌待人,灵活地创造性地实现有效交流。

 3.2 知识目标:掌握“面子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区别,掌握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3.3 能力目标:能运用“面子理论”发现和解读实际沟通交流活动中遵循和违背“面子理论”的现象;在日常沟通交流中,尤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恰如其分地给足对方“面子”,有效地开展沟通交流活动。

 3.4 课程思政目标:掌握中国文化中“面子”和“礼貌”的关系;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什么是“面子”?

  英语“Face”相当汉语的“面子”或“脸”, 指一个人的自尊心、尊严或声誉,关系到人们如何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以及人们如何期待得到他人的尊重。“losing one’s face”就是“丢脸”、“丢面子”

  而 “save one’s face”就是“挽回面子”。Goffman认为“face”与尴尬、羞愧、丢脸(losing face)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1) 电影《摘金奇缘》片段欣赏

 观前介绍: Crazy Rich Asians/《摘金奇缘》这部电影于2018年8月15日在美国上映,并与同年11月30日在中国上映。本部电影讲述了新加坡最富有的家族继承人杨尼克带上美籍华裔女友朱瑞秋,回新加坡参加婚礼后因跨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思考题: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准,本片段有没有“丢面子”场景?

 (2) 小组讨论:列举“丢面子”的场景。

 Step 2 “面子理论”的主要内涵: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Brown & Levinson 认为,礼貌是交际者为满足面子需要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面子是礼貌的核心内容。什么是“face/面子”? Brown & Levinson 认为面子是可以在感情上进行投资的, 但有可能会失去(lost),需要在交际中不断地照顾和维持。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有面子,它是每个人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individual’s public “self-image”)。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积极/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所谓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赞同和喜爱,如果这些条件中的一项得到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相反,消极面子则是指有自主的权利、行动的自由, 或者自我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消极/负面面子”不是“坏”的意思, 而是与“积极/正面面子”相对而言。在社会交往中交际者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将交际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Step 3 “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

 Brown & Levinson 认为,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存在许多威胁面子的行为,如命令、建议或提议等。换句话说,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与发话人或受话人的面子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既可能威胁他们的积极面子,也可能威胁他们的消极面子;既可能威胁发话人的面子,也可能威胁受话人的面子。发话人需根据交际语境考虑双方受益、受损的程度,也就是“利益中心”的取向,选择合适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增加话语的礼貌程度。

“积极面子”威胁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发话人有许多威胁受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即发话人不关心受话人的感情,并在某些方面不考虑受话人的需求,主要包括:

 (1)发话人对受话人积极面子的某些方面做出消极评价,比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抱怨、指责、非难、侮辱等言语行为。

 (2)发话人不考虑受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 表示某种令对方不舒服的强烈情感的言语行为;表示不恭敬或提及某个禁忌话题,包括与语境不相宜的话题;提及对受话人而言的坏消息、过于夸大的好消息; 提及威胁感情或双方有分歧、有争议的话题,如政治、种族、宗教、妇女解放运动等话题;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引人注意的言语行为,比如为表达不同意见故意打断别人的讲话、做出毫无根据的推断或在别人讲话时表示出的冷漠等;首次会面时唐突称呼等足以冒犯受话人或让其感到难堪的言语行为。

 “消极面子”威胁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发话人还有许多威胁受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即发话人干涉受话人某些行为自由,主要包括:

 (1)言语涉及受话人将来不得不去完成的动作, 或必须执行的动作, 如命令、请求、建议或劝告、威胁和警告的言语行为。

 (2)言语涉及受话人不得不接受或难以拒绝, 或让受话人产生负债感的言语行为, 如提供、许诺等。

 (3)言语涉及发话人持有某种希冀, 受话人感到自己有义务或不得不去保护发话人所希冀之物, 或直接发送给发话人, 如表示赞誉、嫉妒、羡慕等言语行为。此外, 发话人对受话人表达某种强烈地负面情感, 如憎恨、恼怒等也是威胁受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Step 4 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面子”,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在美国文化中主要针对个体,强调尊重个人独立、个体自由和个体利益,与社会群体几乎没有关系。例如,希望得到认可或赞扬却没有得到认可或赞扬,不希望打扰或阻拦却受到打扰或阻拦,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个人独处,都是损害了自己的积极面子或消极面子。在人际关系中, 顾及他人“面子”、尊重他人, 是建立在自主价值、个体意识和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的;甚至可以不顾及“面子”或不顾及他人“面子”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关注沟通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往往超过关注个人尊严或面子。美国人即使丢了“面子” 或使他人丢了“面 子”, 他/她经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如有必要, 凭借个人才能转入新的工作环境, 建立新的关系, 重新开始。

而在“以人为本”、“持中贵和”、“崇德重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中国人最为关切的是“面子”。在汉语中,和“面子”有关的词非常丰富,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面子有多么重要。比如, 丢“面子”、顾“面子”、给“面子”、爱“面子”、注重“面子”、争“面子”、要“面子”、保护“面子”、买“面子”、借“面子”、回报“面子”。当谈论一个人有没有影响力、声望高不高时,会说很有“面子”、“面子”不大,没“面子”或比别人有“面子”。中国人的“面子”实质上指的是“脸面”,包括“脸”和“面子”两方面内涵。所谓“脸”指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同;“面子”指的是通过努力从他人那里争取到的,强调的是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良好公众形象(public-image),而非自我形象(self-image)。中国人的“面子”往往超出了个人范畴。 当一个人丢了“ 面子”, 中国人会说,“家人的脸都被他/她丢尽了。”“他/她全家人都丢了“面子。”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面子”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相关,甚至更多的取决或依赖于群体。每个个体力争在社会群体中与他人保持和谐,自己的身份、地位、声誉或尊严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中国人个体的面子与他人、与集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人或集体对个体的声誉和公共形象的认同才是中国人个体“面子”的主要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底谁的死重于泰山?谁的死轻于鸿毛?1944年在延安,在纪念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即席发表悼念讲话(就是后来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他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入党誓词里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中,有“面子”在人与人之间不仅意味着声望高、受尊重,更是一种对彼此的信任和责任。中国人的名声和人生价值永远和集体、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脱离了群体,一个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人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感谢朝鲜战场上献身的19万年轻的战士,感谢两年多来所有在抗疫一线牺牲的白衣天使,他们为人民而献身,人民又把他们托得很高很高,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人们英雄”,他们是最光宗耀祖的人,最让家人感到自豪的人,最让国人倍感有面子的人。

 Step 5 中国人的“礼貌”

“面子”是礼貌的核心内容。给与对方面子,照顾对方面子,就是礼貌行为。但礼貌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认知和标准是有差异的。中国人认为是礼貌的行为,美国人则不以为然。可谓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Geoffrey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顾曰国教授基于P.Grice & G.Leech 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提出了“中国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个准则:

 称呼准则

《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虽然这种等级划分高低贵贱在当下不提倡,但以适当的称呼语主动和人打招呼还是必要的。像“王老”、“李爷爷”、“陈师傅”等用以表现对年长之人的尊敬。“小张”、“王姐”、“乐乐”等则表达对同辈或晚辈的怜爱。人与人见面,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和对方打招呼,这是一种礼貌。一声“警察叔叔”令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但足以说明中国是“礼仪之邦”。

 贬己尊人准则

《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尽量“抬举”别人,“贬低”自己,要将对受话者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要常存敬人之心,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比如,当提到自己的看法时往往称之为“拙见”,谈及别人的意见时,则称之为“高见”。

 求同准则

《墨子•尚同》上中下三篇均认为原始社会天下之乱,是因为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每个人思想都各不相同,言语行动不统一,导致人与人不相爱。人与人交往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很必要。如果发话人邀请受话人共进午餐,这时候尽量不要拒绝邀请,以免伤害发话人的消极面子,所以“恭敬不如从命”,要给发话人“留面子”。

德言行准则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与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动上, 尽量让别人少受损、多受益;让自己多吃亏,少受益。以体现了中国人的谦虚和礼让。“每日三省吾身”就是告诫人们为了他人的利益要时时刻刻约束自我,处处为他人考虑,做言行一致、品德高尚之人。

文雅准则

一般来说,懂礼貌的人总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礼貌的人缺乏教养,往往污言秽语,不顾及受话人的感受,易伤害受话人的消极面子。文雅准则还体现在委婉语的选择和使用上。通常对于刚去世的人,一般不直接说“死了”,而说“驾鹤西去”、“安息”、“长眠九泉”,以避免令受话人难为情甚至难堪。

Step 6. 案例解析

Case 1  A、B and C, who is the most polite?

A:Wait here.

B: Wait here please.

C: Wait here for a while, please.

以上三句话语都是祈使句,但其礼貌程度却不一样。根据“利益中心”的语用原则,第一句话使受话人受损最大,因为利益中心偏向发话人,最大限度地威胁了受话人消极面子,所以最不礼貌。第三句话用了for a while 这个所指不确定的模糊限制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受话人的利益,是最礼貌的言语行为。

Case 2  Whose face is threatened?

Mr Johnson: Oh, what a bright boy you son is!

蔡 明: 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

此对话中, Johnson是礼貌的,因为他遵守了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同时又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B的儿子确实很聪明),维护了蔡明的积极面子;但蔡明自认为自己遵守了中国文化中“贬己尊人”的礼貌标准,对Johnson的赞誉加以否定,以示自己的谦卑和礼貌;但蔡明的回应使Johnson觉着自己的判断力太差、太不准,因而积极面子受到威胁,因为他希望他的赞美之词能得到蔡明的认可和积极的回应。

Step 7 课后作业

为了强化并检测学生对“面子理论和礼貌”的理解,老师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美国电影《摘金奇缘》,并尝试从“面子理论”视域下分析电影中人物的礼貌行为,并对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礼貌行为的跨文化差异加以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还了解到了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和中西方主要文化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运用相关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综合语用能力。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材内容与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适时导入并加以拓展和比较,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化差异意识和敏感性,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喷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思路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传播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其二是跨文化对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紧扣《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凸显素材中的中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根源及思想内涵。在课下深入查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后,学生们纷纷进行英文报告展示,互相学习分享,从古典诗词、国学经典名句、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多种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华文化独特的气度、智慧、意韵,让学生们深深为之沉醉;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团结奋进,让学生们精神为之振奋,从而激发出内心强大的爱国情怀及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英文讲中华传统故事”、“一带一路文化介绍”、“跨文化交际情景表演”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其跨文化意识及政治思想觉悟。学生们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系列汇报”课题研究,课题内容包括:中西服饰文化对比、中西食文化对比、中西茶文化对比、中西酒文化对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对比、中西思维方式对比、中西建筑文化对比、中西民族性格对比等主题。各小组通过深入查阅资料与归纳整理,从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动与静、人生态度、天性观、时间取向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跨文化对比,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可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及体制,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感受到不同文化视角差异,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学生们既加深了国学知识的积累,也进一步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核。

同时,学生们开拓了眼界,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更为客观全面,能够明辨是非,更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与西方制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各小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及展示过程中,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协作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他们积极参加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文化节”,表演很多特色鲜明的节目,也参加校内外各种跨文化交际大赛,展示出我校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外国语学院和我校增光添彩。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可以从跨文化视域下写出较好的结课论文和毕业论文,为英语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