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首页 > 通识必修课 > 正文

《大学武术课》课程思政案例

作者:发布时间:2022-02-27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2、了解科学健身与健康的关系;

3、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与知识;

4、为自身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5、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基础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突出“全面+特长”的育人理念,培养品德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终身体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高素质人才;

2、 能将体育知识技能熟练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具备掌握科学运动理论与技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备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4、 养养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的能力;

5、 培育创造体育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主要介绍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如何结合,实现哪方面的育人目标)

案例一:

 本节课教学通过理论讲解、视频解析、延伸阅读的方式而展开。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分别重“德”、重“法”的文化特点;然后赏析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太极推手、长短兵比赛的视频资料;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阅读《我心中的少林》。

相对而言,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淡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竞技体育领域的竞赛规则无异于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竞技体育教育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白岩松曾言:“竞技体育能够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同时也教会孩子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地的输。”难道你不觉得这是此时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吗?”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服从规则、敬畏规则、公平竞争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武术既然已经跨入体育领域,就应该按照体育运动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则育人”的价值。武术套路、散打、推手、长短兵的教学比赛完全可以实现“规则育人”的教育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法治思想,但因种种原因,后来让位于人治、德治。而在西方,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伯里克利就提出“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法治优于人治”。重视法治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按照严格规则执导下的竞技体育比赛,正是“重法”的文化特色在体育领域的缩影。在20世纪中华武术的体育竞技化的历程中,30年代前后由中央国术馆组织的国术考试及全运会上的国术比赛,正是规则执导下武术竞技化的先期尝试。自70年代末开始试点的散手、推手、短兵比赛,也是这种新尝试。目前散打成为武术在竞技化过程中走在最前列的一个运动项目。同时,在大学生竞赛领域,太极推手、长短兵比赛也日渐成型。在这些比赛过程中,竞赛规则相当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是进行竞技比赛的唯一准绳,是技术运用的底线。例如,在太极推手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推手方法,摔法、拿法都可以使用,按照以前竞技推手规则,插把摔是一个很常用的技术,但是,出于安全性、观赏性考虑,现行竞赛规则规定,不允许用擒拿的方法。所以,一旦出现该类技术必须严判,以保证规则的权威性。又如,虽然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可以器械和拳脚并用,可以夺对方的器械,可以用器械掷击对方,但在当今的长短兵比赛过程中,只要出现“用手抓对方器械”“用拳脚攻击对方”“用长兵或短兵掷击对方”的情况,就判犯规,因为这是规则执导下 的现代竞技体育比赛。规则的威严性在技术教学之初就应该着重强调,以便应用于几乎每节课都进行的教学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一旦犯规,必须严判,以此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案例二:

本节课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实践体验、课外阅读的方式展开。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技术课教学,让学生在对抗比赛实践过程中体验武术精神;最后让学生课外阅读汉武帝血战匈奴、唐太宗武定四方、北宋“靖康之耻”的故事,以进一步认识刚健自强精神的特殊价值。

中华武术虽然价值多元,但如果站在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民族复兴角度,武术技术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培育价值是最重要的。各方面的资料都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娇生惯养已是普遍现象,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武术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所言:“中华武术不仅是技巧和身体的能力,更重要的在武术的背后,是习武之人的境界和骨气”,也如连线嘉宾吴京所言:练习武术可以使人“由内而外的强大”。武术教育的重要价值正在于可以“内止懦,外止暴”,通过千锤百炼而自强不息,这正是中华武术精神,这正是中华武术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于民族复兴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而武术正是培 育“刚健自强”精神、凝聚“精气神”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实践途径。因为武术的特殊点在于是一门以直接身体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运动,正是在刀光剑影、拳脚相加的对抗过程中,人们才能切身感受生命受到挑战时的心灵震撼,也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自强自信、敢于亮剑、冷静果敢、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从精神培育角度,这种以身体直接对抗方式进行的运动对人们的精神培育价值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所不可代替的。大力开发中华武术的传统对抗形式,采用如太极推手、武术散打、长短兵对抗、中国式摔跤等内容,形成“礼仪+对抗”的运动模式,再辅之以武德教育,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武术学校教育的新形式,使武术切实成为培育刚健自强精神、凝聚“精气神”的实践途径,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和民族复兴之伟业。


案例三:

  本节课主要通过理论讲解、视频赏析、课外阅读等方式展开。从理论层面剖析武术文化涵盖的不同层面的内容,着眼于文化自信及武文化国际化传播。课后观看李连杰主演的影片《霍元甲》,并阅读历史上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武术人物的故事。

 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武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传承千年,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程。武术与我国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借鉴吸收共同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是其中非常耀眼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也是世界优秀民族文化,彰显着武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融通着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和身体语言的写照。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社会,文化力作为各个国家与民族展现自我实力的重要竞争力,是各国竞争的根本。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我们应对武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有足够的自信,并持续不断地推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提升文化自信心,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这一点,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助力武术入奥,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助力武术入奥坚定文化自信”专家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福州红十字助力武术入奥基金管理委员会、中英武术协会、土耳其华商会和中法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是第59场助力武术入奥全球系列活动。武术入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期望,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以助力武术入奥为荣,自发以助力武术入奥为纽带推动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民众共同推动武术早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孔子学院传播武术,中国武术彰显民族自信。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截至2018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以汉语传播为中心,囊括了武术、书法、剪纸、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教学。其中,武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孔子学院最为重视的中国文化。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武术能在世界各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这是我们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所致。大国力量,武术彰显着民族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的高度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天津某知名武者在距离和老外比武胜利时隔整整三十一年后,仍感慨万千: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维和及修养,彰显着武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正是因为我那股精气神和无畏强者敢于“亮剑”的胆量。与他切磋技艺我占了上风,他输得心服口服。他不并是输在了我这个东方小个子手下,而是输在了我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也是我的这种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让他折服,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无限尊崇。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武术,彰显大国风范。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1、以第一课堂为主,依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模块化课程组织形式、以阶梯式、连续剧式展开教学,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结合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形式构建课程序列,使学生牢固掌握武术项目基本动作技能。通过运功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学、专项化体能训练,强固学生健康意识和科学运动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中教师示范标准动作讲解动作发力起始点,强化分组组长制教学,增强学生领导力、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以第二课堂为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如:云平台、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学银在线、钉钉、微信公共号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运动能力,分组教学能够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厚植竞技体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养。


相关链接:教务处主页
版权所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豫ICP备050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