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
汪胡桢,复姓汪胡,名桢,1897-1989,字幹(gan四声)夫,号容盦(an一声),浙江嘉兴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195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批),水利部顾问,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他在1960年到1978年担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汪胡桢的幼年时代
汪胡桢的祖父叫胡云岩,祖母汪氏。胡云岩入赘了汪家,因此,他们的后代就复姓汪胡。汪胡桢的父亲叫汪胡泳,从事商店店员的工作,母亲黄月宝是一位家庭主妇。夫妻二人生育了兄弟二人,汪胡桢是老大,二弟叫汪胡梓。汪胡桢自由聪慧,虽然汪胡家生活比较贫困,但是父母仍然想尽办法送汪胡桢去读书。1902年5岁时读私塾,1906年9岁入秀水县立南湖初等小学堂,1909年毕业。19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嘉兴府中学堂,颇有为家族增光添彩之意。1912年,汪胡泳病逝,年仅32岁。汪胡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幸而得到他的姑妈和姑父(许陶栋)的支持,才能继续学业。
1915年,汪胡桢18岁,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了位于南京的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所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现在中国水利工程学科实力最强的河海大学。这所学校的建立,与淮河分不开。
淮河在古时与长江、黄河、济河齐名为四渎,流经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近代以来,受到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经常泛滥,给流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历代为了治理淮河,付出了极大地人力物力财力。
1914年,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先生提倡借款治淮,需要大批的水利人才。因此牵头创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聘任了留学美国的学者许肇南担任首任校长。当时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招生简章有两句话,“直鲁苏浙的学生免收学费,毕业后分配去导淮工程组织机构工作。”
不收学费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家境贫寒的汪胡桢提供了继续求学的一个机会。为此,汪胡桢放弃了已录取的上海私立中华铁路学校,转学水利。
在河海求学期间,汪胡桢得到了中国水利工程学科的先驱,时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的李仪祉的青睐。有一次李仪祉让学生来给英文专有名词Reservoir确定译名。汪胡桢将之翻译成了水库,并赋诗一首:从来粟米聚成仓,而今雨水也入库。蓄潦济旱能发电,五谷丰登百工富。这个译名得到了李仪祉的认可,也是现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水库这一名字的由来。
河海的教育方针有三条。
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痒处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痒处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除此之外,还确定了对于来学之士更有必申之二义:一,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二,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
学校对学生的体格要求极高,一门成绩不及格就要留级,成绩差以及体育不及格,就要退学。学校还注重实习。当时的实习,可能现在的同学都无法想象。现在同学去参加水利实习,可供选择的对象非常多,三峡,葛洲坝,小浪底都可以去,如果嫌太远,大大小小的水库到处都是。可是在1917年,诺大的中国,没有一处现代水利设施可以供学生参观。大家只能去现代工业企业看看,感受一下。
1917年,第一届学生,最终只有30人按期毕业,至少有24人被淘汰。这30人,大多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的栋梁,为新旧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汪胡桢以第二名的成绩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在全国水利局工作了3年。在此期间,他和全国水利局顾问荷兰工程师方维因一起完成了滹沱(hu一声tuo二声)河水库均质土坝的初步设计工作。1919年,汪胡桢和陈蕙珍女士成婚。但是,由于1914一战爆发,欧洲列强自相残杀打作一团,原本答应张謇借款治淮的欧洲财团借故毁约。治淮计划难以实施,汪胡桢在全国水利局基本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因此,1920年,汪胡桢回到母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
青年时代,游学美国
不久,汪胡桢获得了一个机会。在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各界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各显身手。其中青年才俊出洋留学是广受认同的道路。家资殷实的可以自费留学,而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获得公费或者私人资助。
1922年,近代烟草大王简照南出资资助青年才俊出国留学。
简照南,广东南海人,是实业救国道路的践行者。他和弟弟简玉阶共同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为我国近代最为著名的民族烟草企业,兄弟二人也被并誉为“烟草大王”。其后,提倡实业救国的商人群体意识到我国工农商等事业人才匮乏的现状,转而支持事业教育,因此资助青年才俊出国留学实业作为一种新的救国形式应运而生。
简照南计划自1920年起,每年选拔15名留学生进行资助,共资助3年,共计45人,直到1923年简照南去世,共计资助了37人。出于商人重实际的本性,简照南资助留学生,非常重视受助者的学业能力和潜力。他聘请知名学者,组织考试。受助者均具有相当强的西学基础和英文功底。
这些留学生除有2人留学英国外,其他都留学美国,且均学习实业。在清末民初,出国留学的学子数量庞大,与之相比简照南所资助的留学生数量不多,但是这批人成材率极高。如在国内各大高校任教60余年,培养了大批物理学家,无线电学家的倪尚达;创办了立信会计事务所,被誉为“中国会计学之父”的潘序伦等。汪胡桢于此获得了一个名额,于1922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于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汪胡桢花了10个月的时间在美国各地游历,参观各种水利设施。与古老守旧的中国相比,此时的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派欣欣向荣,各大流域各种现代化的闸坝堤渠令人眼花缭乱。故而汪胡桢托美国内务部水利股定制了介绍美国水利工程的一部电影,命名为《水的故事》,后改为《水利兴国记》,讲述美国波澜壮阔的河流和宏伟瑰丽的水利设施。汪胡桢回国后这部电影多次为河海师生播放。
学成回国,报国无门,多有著述,开发房地产
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工科合并,组建了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科大学。当年汪胡桢回国,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在河海,一直待到了1927年。这时候,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国,1925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开始北伐,打击直系军阀吴佩孚,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孙传芳。1927年3月,北伐军击败孙传芳,占领南京。占领南京后,北伐军将河海工科大学的校舍征为总司令部,扰乱了河海的教学秩序。而后,又国民政府强行推进将地处南京的包括河海工科大学在内的9所大学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这一措施受到了河海师生强烈的反对,这反对者中叶包括了汪胡桢汪胡桢。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河海最终还是被并入了中央大学,该校也给汪胡桢等河海教工颁发聘书,但汪胡桢并未赴任,终其一生,未在中央大学教一天书。
从1927年到1949年这20多年里,汪胡桢主要在民国的各大水利机构任职。1928年,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委员会设立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介石兼任,具体工作是由陈果夫领导,所以,陈果夫有民国水利第一人的称号。汪胡祯在导淮委员会担任工务处设计组的主任工程师。除了汪胡祯之外,导淮委员会还汇聚了李仪祉,沈百先,须恺,许心武,林平一等当时最顶尖的水利专家。
本来,民国时期,人才匮乏,汪胡桢这样的对水利工程融会贯通的大家横跨教学和实业实属再正常不过,但是当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军阀混战无一日安宁,国民党政府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踏踏实实的做水利工程。这20年里,汪胡桢做了许多规划,但从未付诸实际,只感觉报国无门。
试举两例。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处理治理淮河事宜。此事由中国水利工程的先驱者,有一代水圣之称的李仪祉负责。李仪祉延请自己早期的学生汪胡桢一起负责此事。要知道,张謇创立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是专门为治理淮河而创立的,李仪祉是创建河海的负责人,汪胡桢是河海早期的学生,两人一直有治淮情节。因此,汪胡桢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亲自勘探,设计制定了《淮河流域航运路线计划》。但是国民政府对进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毫无兴趣。李仪祉和汪胡桢的计划呈送到国民政府,就如同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只有一次。到了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等5个单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组成整理运河讨论会,计划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疏浚,并聘请汪胡桢为总工程师负责技术事宜。1934年1月,汪胡桢到任,经过1年半的勘察,提出了完整的整理运河的详细计划,制定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该计划包括用水量,水源,工程计划及费用,洪水及水灾问题的解决方法,每年维护费用,运河渠身及船闸尺寸设计,民船运输成本计算,预估整理运河收益等。该计划得到了5个组织单位一致的认可,经过讨论和补充之后,在1935年6月出版。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完全没有心思去脚踏实地的做实际工程。整理运河计划只有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汪胡桢等人的心血只能付之东流。
时至今日,读到这些陈年往事,隔着书本,我们仍可体会到汪胡桢当年的无可奈何。早年留学,学成归国,原本希望将一生所学献给国家,但无奈当权者颟顸无能,贪污腐败,治国无方,导致岁月蹉跎。这绝不仅仅是汪胡桢一人的无奈。民国时期不知道有多少大家学者报国无门,荒废了岁月和学问。只能让满腔热血,慢慢冷却。所以,那种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是最好的时代的说法,只是无知文人的无病呻吟而已。
报国无门,汪胡桢这样自强不息的人只有另寻道路。水利工程没有国家的支持搞不起来,写书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汪胡桢笔耕不辍。先后编写翻译了多套丛书。列举如下。
1.《中国矿业论》(译),原作者英国的高林士,全书326页。1918年出版
2.《中国水利珍本丛书》(合编),共有11本,是中国历史上水利名家的著作,1936-1937年出版
3.《实用土木工程学》丛书(译),共12本,主要由汪胡桢,顾世楫等翻译,1940-1947年出版
4.《中国工程师手册》(主编),分为基本,土木,水利3册,1944年出版。
5. 《水利工程学》(译),原作者是奥地利的旭克列许,共5册,1948年出版。
对我们这些后来者,是一个个古老的书名,如果有幸拿到一本,那泛黄的书页在无声的诉说书籍历经的岁月;但是对汪胡桢,就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本本厚厚的草稿和笔记。这些书籍,《实用土木工程学》丛书(译)和《水利工程学》(译),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工程界的空白,对当时刚刚开始就命运多舛的中国现代土木工程事业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滋养。而《中国工程师手册》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大型工程类工具书,大家看看这部书的图片,它是这样厚的大部头!不难想象,汪胡桢在编写这部书的时候所花费的心血和汗水。它的问世,给土木水利行业的工程师带来了极大的助力。
时间过去了70多年,我们回首看看汪胡桢先生当年的著作,不由感慨万千。汪胡桢当年甘心吗?专注学问数十年,学的一身本领,本指望实业报国,帮助国家修建现代水利设施,为黄和淮河流域连年遭受水患困扰的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但是在一个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强敌入侵的年代,在一个腐败无能,管理无方的政府领导下,个人的抱负终难施展。汪胡桢费劲心血制定的的《整理运河工程计划》和《淮河流域航运路线计划》被束之高阁就是明证。
无奈当房地产开发商
但是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因为他有着极强的内生动力。国内大环境不允许做大事业,那就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谁敢相信,汪胡桢这样的大学者,居然还当过房地产开发商!
汪胡桢1930年调到南京导淮委员会工务处设计组担任主任工程师。但是导淮委员会的工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距离真得付诸实施还差十万八千里。汪胡桢和林平一等人,在当时的南京没有房子,想要买房,却没有看得上的。作为土木工程师,与其买一个不满意的房子别别扭扭住一辈子,干脆自己盖吧。于是他们买了一块地,改了3层的钢筋混凝土房屋30幢,取名良友里。除了自用,余下的卖给了亲朋好友。良友里的房子很受欢迎。而汪胡桢等人也一发不可收拾,干脆成立了乐居房产公司,相继开发了桃源新村,梅园新村,复成新村以及竺桥新村。
乐居房产公司开发的住宅,均为新式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结实耐用,3层小楼现在看起来不算高大,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少见的高楼大厦了。房屋的设施水暖电卫煤气齐全,大多是进口设备。甚至房屋的布局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单独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地理位置基本都是处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紧挨着秦淮河,周边配套设施齐全,菜市场,学校,剧院,商业街都不远,居住非常舒适。房产价格也比较低廉,甚至还可以分期付款。同时乐居房产极为重视宣传,经常在中央日报投放广告。这样的设计经营理念放到今天也不算过时,所以乐居房产所开发的楼盘极受欢迎。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梅园新村。其中的梅园新村30号是1933年汪胡桢建造后自己居住的房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梅园新村30号收购,交给来南京的中共代表团使用。因此后来这里就成了周恩来在南京生活和办公的地方。现在这里成了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纪念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人来这里参观访问,回忆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谈判的历史事迹,而汪胡桢作为梅园新村的开发建设者也被记入了史册。
建国后,治淮治黄
随着国共内战的进展,国民党节节败退,裹挟了一大批知识界精英赴台湾,汪胡桢也是他们的目标。但是汪胡桢早就看透了国民党政府腐败透顶的反动本质,坚决的留在了大陆,准备拥抱新生的人民政府。
人民政府的作风和国民党政府是完全不一样的。1949年江浙沪地区相继解放。人民政府深知苏皖地区人民群众多年遭受淮河水患的危害苦不堪言,所以在江浙沪刚解放之时,就成立了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之后成立了华东军政委员会下设水利部,协调处理治淮问题。
我们老说治淮,那么淮河到底怎么了?这里详细讲解一下。
淮河是古代四渎之一,源远流长,像长江黄河一样哺育沿岸中华儿女。但是淮河多年以来并不安分,隔三差五总是形成洪涝灾害,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坏河”,读书至此,不能不让人为之掩卷叹息。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由58条支流汇合而成。
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年径流量621亿立方米,和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黄河相差不大。其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
(1) 淮河水情受淮河流域地形的影响极大
淮河流域的地形地势特点是,“地势低平,总落差小”。干流全长1000千米,总落差200多米。上游主要位于河南的桐柏山区。丰沛的降雨落在桐柏山区陡峭的山体中,在巨大的落差下,极易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激流。上游200公里的干流,落差就达到了180多米。
而中下游800多千米的干流,总落差只有22米。下游聚水盆洪泽湖湖底比中游干流重点城市蚌埠河底高出2米多。各处支流汇聚而来,在平坦的安徽江苏流淌,流速很慢,下泄不畅是必然。
(2)气候条件也是造成淮河流域水患不断的重要原因
淮河流域年降雨量为900多毫米,而在主汛期的5-8月这3个月间,降雨量就达到了500-600毫米。尤其是在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阴雨绵绵,连月不绝。且年度之间差异极大,丰年降雨量能达到旱年降雨量的3-4倍。这么多的雨水在很短时间内降落在地势扁平的江淮地区,难以排出,内涝自然在所难免。
(3)黄河夺淮的影响
本来如果只有地势和降雨的影响还好关键是黄河又来添乱。黄河原本的出海口在山东,河北一带。金朝明昌五年(即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南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从河南江苏的广袤大地上流入淮河,它的入海口也从山东改为老淮河的入海口。这就是所谓的黄河夺淮。淮河原本就因为各种原因内涝严重,再加上奔腾汹涌的黄河水,更是不堪重负。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陂塘和小湖连接成洪泽湖。
而黄河水含沙量极大。自古以来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夺淮的黄河水不仅带来了淮河难以承受的水量,还带来了满满的泥沙。很快,淮河故道就被泥沙淤塞,入海口不能再用。淮河从三江营汇入长江并入海。
黄河夺淮持续了600多年时间,直到清代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黄河河南铜瓦厢北堤决口,从此改走济水河道入海,不再夺淮。但是这600多年给淮河带来的灾害仍持续不断。
如此的淮河,从公元前185年到1949年,共发生528次水灾,而在夺淮之后,更是平均2.9年发生一次灾害。每一次水灾,都会给流域居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前文也讲过,为了解决淮河水患问题,在北洋政府时期,张謇倡议建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人才,并希望从英美借款治理淮河,可惜没有成功;在国民政府时期,成立了导淮委员会。汪胡祯亲自实地考察,写出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淮河流域航运路线计划》和《治淮方略》,满心希望能够将一身本领献给治淮事业,但是所有的努力在国民政府那里如同石沉大海,再无消息。
现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宣称要解决淮河水患,能成功吗?见多了言不由衷,颟顸无能的旧政府官员,此时的汪胡桢,对新生人民政府的宣传,心中并无把握。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人民政府和旧政府不一样,人民政府是来真的。
1949年12月23日,人民政府任命汪胡桢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1950年四月十日,任命汪胡桢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后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从此以后,汪胡桢就一直奋战在水利战线上。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面对灾情,毛泽东四次做出批示,推动治淮工作开展。1951年汪胡桢和曾希圣钱正英等经过4个月的勘察,撰写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彻底解决淮河水患问题的全面系统的报告。
《治淮方略》包括在淮河各支流修建16座水库,在润河修建集蓄洪工程,修建洪泽湖泄洪工程,整治入江水道等11项内容。这项宏伟的治淮总方略,计划总共需要投入100亿斤左右的公粮。
1950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 (即上游以蓄为主,中游蓄泄兼施,下游以泄为主)的治淮方针,治淮大业正式开启。
但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己之力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抗衡,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即使是如此不利的情况,中国人民顶住了压力,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在朝鲜战争激战正酣,战争花费巨大的情况下,1952年1月,根据《治淮方略》的计划,佛子岭水库正式动工。汪胡桢担任水库建设总指挥。至1954年11月竣工。在这不到3年的时间里,汪胡祯和他的同事日以继夜的奋战在水库建设第一线,为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子岭水库位于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游,是中国第一个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实际控制面积127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96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30米,汛期兴利库容1.2亿立方米,死库容1.25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
汪胡桢从踏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和水利工程羁绊一生。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出国留学学习水利工程的人,汪胡桢的前半生一直奋发努力,为了治淮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这样的理想注定难以实现。虽然汪胡桢教学多年培养了不少水利工程人才,翻译编写了大量工程书籍,还做了很多水利工程的计划,但是这些成绩和主持修建一座座的水利设施相提并论?而当这些水利设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汹涌澎湃的淮河再不危害流域人民,作为建设者,会有什么样的喜悦和自豪?那种创造了历史的荣誉感是其他人难以体会的。
汪胡桢在佛子岭水库就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共产党领导下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被带到了佛子岭工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九十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参加佛子岭水库建设。这支部队后来几经辗转成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除了参与建设完成佛子岭水电站之外,还参加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水电站——羊湖电站等,承担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任务,是全军唯一支参与五大世纪工程任务的部队。参与建设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共计200余个。
汪胡桢在回忆自己在新旧社会从事水利工作时,做了这样的总结。“我在过去从事水利工作的余年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前半生是在北洋军阀及国民 党统治之下渡过的,虽尽心竭力做了不 水利计划,但结果都未实现?后半生是在社会主义社 会里渡过的,我先后完成佛子岭和三门峡两个大型水库工程,此外所有参加设计或建议的水库工程都已一一实现。显而易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用到我所学的水利技术。”
所参加的所有水利工程项目全部实现。这个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中国的普通人来讲司空见惯的事情,对那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先生,却是一件了不得的伟大成就。也正是对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得汪胡桢等老先生强烈的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在佛子岭水库,汪胡桢和他的同事还开办了业余学习班,给工程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通过水库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佛子岭工程完工之后,原班人马又继续转战梅山水库等工程。经过了佛子岭和梅山锻炼的工程技术人员后来陆续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人物,中国水利工程的栋梁。
时至今日,国家在治理淮河上下了大功夫,截至2020年,国家在淮河治理上共投入9241亿元,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共修建了6300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万眼,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目前淮河河清海晏,水患不再的现状足以告慰汪胡桢等老一辈水利建设者的英灵。
佛子岭工程完工之后,汪胡桢调任北京勘测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学部委员,总名额只有172位。汪胡桢光荣的当选。
此后,汪胡桢的注意力转向了黄河。
在历史上,黄河水患极其严重,在1000多年里,决口了1500多次,黄河沿岸居民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黄河水患,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即后来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预计将黄河水资源分为46个梯级发电,灌溉及防洪。三门峡水库就是第一个议题,并委托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负责设计工作,由汪胡祯担任三门峡水库的总工程师。
三门峡水库采用混凝土重力坝,高105米,长1公里,经过3年的时间建成。但是在三门峡水库建成之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黄河泥沙将潼关以下的河道淤塞,并在渭河入库处形成拦门沙,阻塞航道,严重影响了陕西。
后来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使得三门峡淤塞不至于影响陕西。这件事给中国的水利工程人带来了沉痛的教训,永远为水利工程建设者敲响警钟。
担任校长,培养人才
在1951年,为了培养水利人才,水利部组建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0年,汪胡桢奉命担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校长。在此期间,他不辞辛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人才。中很多成为了中国水利事业的人才。中国4任水利部长均为华水毕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汪胡桢带领下,华水人才培养的卓越成就。1966年,文革开始,汪胡桢受到冲击靠边站。文革后,年事已高的汪胡桢,受聘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名誉院长。他将珍藏多年的2000多册图书捐赠给华水图书馆,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无私忘我的精神。
1989年10月13日,汪胡桢去世,享年92岁。他谦虚的自称为一介水工,他是所有水利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