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三峡概述
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进入东海,全长6397千米。在漫长的河道上,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9大支流,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承载了三分之一的中国人,GDP占到了全国的40%。
大家都知道一九四九年前黄河水患极为严重。建国之前1000年间决口了1500多次,几乎是年年决口,甚至一年之内多次决口。相比之下,长江水患没有那么严重。从唐肃宗时期开始至五代后周末年(756-959)的200多年里,长江及其支流发生决溢的年份有15年,平均约13.5年一次。而1905-2005,百年之间发生洪水水患12次。但是,长江在建国后发生了大的决口6次,每次都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甚至生命损失。这与黄河在建国后几乎没有出现大的水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民国时代,一批学子出洋留学,学习水利以报效国家。但在民国政府时期,政府颟顸无能,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为了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在先进的治水思想指引下,长江和黄河等各大流域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黄河在历史上水患严重,但毕竟流量小。在修建了几个大型的水库之后,加之沿线城市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现在黄河担心的主要是断流的问题,汛期发生大的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并不大。而长江则不同,长江流量大,达到了黄河的20倍。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水坝,仍然需要将长江流域的防汛问题着重考虑。
彻底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三峡是关键。今天就来谈谈三峡的故事。
三峡是长江四川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192千米的河段。穿越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这将近200千米的河段,从重庆到宜昌落差达到140多米,水道狭窄,水量充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是建设水电站的绝佳地址。
2 先人对三峡工程的设想
最早提出在三峡修建水利设施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1917-1919年,孙中山写出了恢弘巨著《建国方略》,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想宏大,极具远见。其中,在物质建设一章,就提出了在三峡地区“以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而到了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比现在全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拿这么大的电力来替我们做工,那便有很大的生产力,中国一定可以变贫为富的。”
孙中山一生并未去过三峡,他对三峡的设想仅仅是勾勒了一个草图,现在看来很粗略。但是在那个年代,能够如此高瞻远瞩,足以显见孙中山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复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实属不易。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袁世凯百日命断皇帝梦,紧接着北洋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全国各地军阀四起,民不聊生,修建三峡大坝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而差点将三峡工程设想实现的,却是一个外国人。他就是美国水力学家萨凡奇博士(John Lucian Savage)。这是一个介绍三峡工程不可不提的人物。
萨凡奇是美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师,他主持了胡佛、大古力、萨斯塔等60多座大坝,遍布美国、瑞士、墨西哥、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些大坝给所在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让萨凡奇在世界各国享有极高的声誉。
1944年,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国民政府预感到抗日战争会取得胜利,开始“规划战后开发西南水电”计划。在此背景下,翁文灏和钱昌照邀请萨凡奇来华,勘察规划西南地区水电资源。萨凡奇此时已经65岁,欣然来华。在中国听说了三峡,他欣喜万分,执意前往考察。而当时中国军队凭借三峡天险,与日军对峙了四年,宜昌处于阵地前沿,此时并不能确保安全。所以国民政府要人极力劝阻。
但萨凡奇执意前往,甚至为此写好了遗书。于是当年9月20日至30日,萨凡奇在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中将等的陪同下考察了三峡地区。甚至抵达了距离日军占领的南津关仅10千米的平善坝。这次考察之后,萨凡奇完成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萨凡奇提出了5条坝线备选方案。他在给翁文灏的信中说“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是我从事工程40年来之一大快事,我能参与研究此项空前伟大的工程,是为欣幸”。
虽然极为粗略,但是萨凡奇已经认识到三峡地理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空前伟大的工程这一说法可不是随便讲讲的。萨凡奇所设想的三峡工程设在宜昌南津关附近,建成之后,坝高225米,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水库总蓄水量617亿立方,可容纳270亿立方洪水,灌溉427万公顷良田,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万吨海轮可以直达重庆。1946年3月,萨凡奇再次来华勘察三峡。他说:“从发电、灌溉、航运、防洪四个方面看,任何一个方面的效益都值得做三峡大坝。世界上没有这样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机会。” 他还说:“三下计划是我一生中的得以杰作,如果上帝给我以时日,让我看到三峡工程变为现实,那么我死后的灵魂一定会在三峡上得到安息。”1946年,美国垦务局开始对三峡工程进行设计,预计工程耗资10亿美元,8年完工。中国则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参加设计工作。
但是当时中国虽然结束了8年的抗日战争,但是蒋介石又发起了国共内战。炮火连天,兵连祸结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去完成三峡大坝这一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伟大工程。因此在1947年,国民政府对彻底冻结了三峡工程的预算,此一项目无疾而终。萨凡奇博士怀着巨大的遗憾,在1967年去世,最终也没有能够看到三峡工程这一他后半生心心念念的伟大工程。1997年9月23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中国派出代表向萨凡奇墓献花,以告慰这位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英灵。
建国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水利问题极为关注。新中国的水利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兴建了永定河官厅水库,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北京十三陵水库等项目,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51年和1952年,毛主席先后为治理淮河和治理黄河题词。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能理解毛主席题词的意义。在刚建国的时候,毛主席为一项事业题词,既是对这一事业已经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事业后续发展的鼓励。获得题词的事业,往往在后期很受重视,并获得发展机遇,取得伟大的成就。
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虽然建国之后,为了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共和国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但是这次洪水实在是太大了。虽然保住了武汉主要城区,但是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长江中下游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受灾人口1888余万,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这次大洪水之后,国家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彻底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具备卓越抗洪功能的三峡工程进入了国家领导人的视线中。
毛主席对长江问题也极为关心。他曾先后六次和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探讨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问题。林一山在1931年他20岁的时候就投身革命,战功赫赫。在1949年,林一山开始从事水利工作,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他刻苦钻研,很快从外行成为内行。毛主席为林一山对长江事务了如指掌非常吃惊,称他为“长江王”,甚至开玩笑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帮你修建三峡大坝?”而毛主席在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来寄托对修建三峡大坝的畅想。这首诗中豪迈的气势掀起了一股三峡热,让三峡在中国尽人皆知。
但是修建三峡大坝,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绝不是几个专家拍拍脑袋,就可以做出决策的。新中国关于要不要修建三峡这一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这些争论持续了几十年。
第一个争论是选址位置。萨凡奇将坝址定在了津南关。而林一山通过细致的考察,将坝址定在了三斗坪。这是因为,通过勘察发现,整个三峡地区几乎全是沉积岩,只有在三斗坪附近的中堡岛有一块70千米长,30千米长的花岗岩体。大家都知道,花岗岩可以承受每平方厘米2吨的压力,其强度远高于沉积岩。且中堡岛附近没有成规模的断裂带。再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建造大坝的地方了,以至于有外国专家来此考察时惊叹,这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这一个争论,确切的说应该叫改进。萨凡奇定址津南关是因为在他考察的时候没有发现三斗坪的独特地质条件。如果萨凡奇发现了三斗坪,相信他一定会第一个赞同改址。
现在我们看介绍三峡的纪录片或者报告文学,把三峡的选址讲的很是轻描淡写,好像萨凡奇跑了两趟库区,就定了津南关。林一山带着勘探队打了几个钻孔,发现了三斗坪的花岗岩,就改在了三斗坪。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几十年的论证,专家们总共确定了15个备选的坝址位置,每一个坝址都有修建的理由和其自身的缺陷。到了1978年,持续十年的浩劫结束,三峡工程的论证又提上日程。坝址的选项只剩下了两个,即三斗坪和太平溪。专家为了这两个坝址争论不休,严重影响了后续工作的进展。两个坝址都是有自身优点,也没有太大的缺点。以至于到最后,专家们的意见是,不论哪一个,赶紧定下来,好推进后续工作。
最后通过几十次论证才确定了三斗坪。如此重大的项目,没有儿戏可言。
而其他的争论就不是那么容易说服对方了。
在修建三峡工程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是很多的,最出名的是黄万里和李锐。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关于三峡工程问题,支持派的林一山和反对派的李锐分别写了意见书。林一山从防洪,发电两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的益处。李锐的则认为三峡工程几十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工程选址有争议,修建大坝会导致百万移民,建成后的三峡大坝会成为敌对势力进攻的首选目标。这次会议之后,毛泽东认同了李锐的观点。以当时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修建这么巨大的工程项目难度太高,因此三峡暂时被搁置,但高峡出平湖是毛主席心中永远的一个梦想。
1958年3月25日成都会议讨论了周恩来总理关羽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并提出了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在此之后,中国的水利人从未间断对修建三峡工程的研究。70年代,位于三峡东出口南津关下游3千米的葛洲坝工程开工。葛洲坝的顺利建成,培养了大批的水利建设人才,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被视为三峡工程的预演。
在改革开放之后,修建三峡再次被支持派提到了议事日程。此时反对派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黄万里。他在80年代上书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总书记和诸位委员的信中,强烈反对修建三峡大坝,并指出了三峡大坝的四大弊端。
1. 在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的造床质是砾卵石而不是泥沙,修坝后将一颗也排不出去,十年内就可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继续眼神,汛期淹没江津合川一带,现报告假定卵石不动,以泥沙作模型试验,是错误的。
2. 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时空分布也合适,在全球为第一,不是张光斗说的第六。中国所缺的是在供水足够地区的耕田。水库完成后淹地50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
3. 三峡坝工经济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每千瓦投资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方法是错误的。18年内只支付、无产出,也无意解决当前缺电问题。
4. 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虽有些帮助,当时效果不大。蓄清排浑的代价是使排洪工程加大,守堤防汛期加长,而所利用的电能大减,得不偿失。长江防洪迫在眉睫,应速浚治。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讨论较多的关于三峡大坝还有一些问题,包括百万移民安置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三峡建成之后,在战争时期将成为敌对国家重要的攻击目标等。
针对上述问题,三峡工程经过严密论证,拿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移民安置问题,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安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这在50年代是承担不起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到了90年代移民安置的资金问题已经不再困扰我们国家。
再比如三峡大坝成为战时敌对势力攻击目标的问题。三峡大坝建的非常坚固,一般的攻击是无法彻底摧毁的。只有核武器才有可能对三峡大坝造成毁灭性打击,造成溃坝。因此在三峡选址的时候,其标准一度是将三峡建在不容易被发现,较难被轰炸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思路后来被证明是不对的。现在高科技快速发展,间谍卫星几十分钟就从头上飞过一次。想要将这么大的工程藏起来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而且考虑到如今卫星定位精确制导的导弹技术,只要发现了具体位置,把大山掏空藏进去都躲不了,更不用提三峡这样的巨无霸了。
正是考虑到了成为被攻击目标的危险,三峡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极为保守。经过多次周密计算,普通弹头攻击,是不可能对三峡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能够引起溃坝危险的,只有核武器。事实上,研究人员对三峡大坝溃坝做了200多次模型试验,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
能够对中国三峡发起核武器级别攻击的只是几个有数的大国。大国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如果真的到了三峡有可能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地步,那么双方关系肯定是长时间处于极端对立状态。那么三峡可以在被攻击先兆之前,7天之内将水库的水位降到安全线以下。这样即使大坝被摧毁,也不会对下游的城市造成灾难性后果。何况,三峡自从修建,就是全体中国人的心头肉。谁敢攻击三峡,面对的将是中国人全力的反击。一个核大国的全力反击,无论谁都要好好掂量掂量。再说,如果真的到了互相之间无差别攻击的时候,能够打击的目标多了。重点城市,国防部队驻地,核武器基地等等都是比三峡重要得多的打击目标。任何一个重要工程建成之后都是被打击的潜在目标。如果因为害怕被打击而瞻前顾后,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
至于黄万里所提出的四个问题,三峡建成之后,多年来的事实也给出了明确地答案。
针对第一条,砾卵石将堵塞重庆港。事实上蓄水十年来,重庆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100万标准集装箱!重庆港则成为中西部首个吞吐超过1亿吨的大港!砾卵石堵塞重庆港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对这一现象,主要的解释是,长江与黄河不同,长江含沙量并不高,只有黄河的20分之一左右,但是由于长江入海流量大致为黄河的20倍,所以长江总的输沙量并不少。黄河上游地区是黄土高原,黄土极厚,水土流失永无尽头。而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多为岩石材质,只有表面的一层土可以被水冲走,水土流失影响有限。当然即使如此,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江在上游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在金沙江林区明令禁止砍伐树木。这些措施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事实上,论证三峡工程时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没有想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三峡上游建设了几十个大中水库,鹅卵石都被截住了。中国发展速度太快,砾卵石和河沙均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已经供不应求,甚至达到了奇货可居的地步。现在各地都巴不得上游多冲下来一些沙石来支援建设。
针对第二条,水库淹地50万亩,以地换电力不可取。实际上占用土地30万亩,大约为200平方公里。这些都是山地上较为贫瘠的土地。而三峡发电量相当于每年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没有三峡,那么中国就需要多开采多燃烧这么多的煤炭。三峡修建之后的航运能力,相当于修建4条从宜昌到重庆的公路。三峡修好之后,仅仅在荆江分洪区,就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相当于节省了1358平方公里良田。
第三条,三峡电站每千瓦投资比山区中小电站高2-3倍。18年内只支出,无收益。三峡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发电,更重要的是防洪。为了兼顾防洪,投资更高也未尝不可。就好像在沙漠中种树,成本是平原地区的数倍,但是因为经济效益不好,就不在沙漠中种树了吗?而18年内无收益则是误解。三线工程1994年12月14日开始动工,到2012年7月4日正式完工,合计17年6月零20天,确实很接近18年。但是事实上从2003年7月10日,三峡第一台机组就开始发电,开始有收益。国家批准的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1352亿元,动态总投资合计2485亿元。到2017年3月1日,三峡累计发电一万亿千瓦时,按照0.26元的上网电价计算,为2600亿元,超过了总投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全国发电量7470亿千瓦小时,2016年全国用电量达到5.9万亿千瓦时。三峡所发送的廉价清洁能源,有力的支持了国家建设。
第四条,三峡对防洪作用不大。事实上,三峡建成之后对防洪具有显著的作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这一段的长江从险峻的三峡奔流而出,进入地势平缓的江汉平原。流速减慢后,随之而来的是泥沙沉积,为了防洪不得不加高堤防,使得荆江每到汛期就成为了地上悬河,一旦决口,人们苦不堪言。迫不得已只能在荆江段设立泄洪口。一旦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要泄洪。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荆江段采取了泄洪措施,但是仍然导致了湖北省3万多人丧生,2000万亩良田被淹,受灾人口1000多万。而三峡建成之后,在2012年和2013年都迎来了大洪水,峰值来水量超过7万立方米/秒。经过三峡削峰作用之后,出库流量只有5万立方米/秒。这个流量只造成了荆江大堤上基础散浸的小险情,而没有出现大的险情,更没有出现洪涝灾害。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华大地,长江干流的武汉是疫情的中心。恰恰在2020年,三峡入库水量达到7.5万立方米/秒,超过了1998年的洪水,为三峡建成以来最大值。疫情叠加特大洪水,为三峡建成以来所经受的最严峻的考验。而在2020年,长江干流并未出现险情。此中的防汛工作,三峡应记首功。
在电视或者纸媒的报道中,往往倾向于宣传一线工作者的辛苦和认真,而对于工程的决策阶段报道较少。作为从业人员来讲,应该明白的是,工程的决策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很多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50-70年代,造成了本已提出修建方案的三峡被迫下马,停滞了三十年。直到80年代才重新上马,提上日程。
那么该如何看待对三峡工程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呢?潘家铮院士曾说过: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一些反对意见让三峡的论证更科学,施工更完善。而参与三峡等多个水利枢纽建设的陈祖煜院士所言:“无论是‘反坝主义者’,还是‘建坝主义者’,只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和研究,是可以找到共同语言的。但是那种罗织、放大、编造大坝的缺点,再予以夸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工程决策中提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同样是为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绝不能简单的当成麻烦制造者,对手甚至敌人来看待。
而对整个三峡工程来讲,牵扯到了方方面面。
第一个问题是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长江三峡工程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 19 区县和重庆主城区,其中包括2座城市、10座县城、114个集镇;淹没陆域面积632km2 ,其中耕地 2.79万 hm 2(41.8万亩);移民迁移线以下居住人口84.7万人,房屋3473万m2。
第二个问题是水库引起库区地震问题。同样经过大量的分析论证。三峡库区不处于地震活跃带,地质条件很好。几千年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当然,以前没发生,不代表以后不发生。经过对几万座世界各地各种水库的研究对比分析,水库修成之后,很可能诱发小型地震,但是基本不会发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而且,大坝采用7度设防,即使三峡地区发生了地震烈度为7度的地震,也不会对大坝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就是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这个问题,公众非常关心。三峡工程把受环境影响的区域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个子系统,把公众关心的问题共24个环境组成,70多个环境因子,进行预测评价。如此大规模的环境评价,在中国还是首次。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总的来讲,利大于弊。利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段。三峡大坝修好之后,可以有力的减轻洪水危害,减少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一部分土地,以及这部分土地上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而对于长江下游地区,无论利弊,影响都不大。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推荐的建设方案为“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为目前所选坝址位置;建成的坝顶高程为 185m,工程运行初期水位控制在 156 米,远期目标为 175 米,移民工作将持续 20 年。按 1986 年末价格计算,工程总投资为 361.1 亿元,工程总工期 18 年,包括移民为 20 年,其中准备 3 年,从正式开工到第一批机组发电为 9 年。
三峡工程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决策过程。
在民国初期,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就开始设想三峡工程的建设,但是在当时袁世凯倒行逆施窃国称帝,军阀割据混战的现实条件下修建三峡是绝无可能的。
到国民政府时代,萨凡奇为首的美国专家大力推动三峡工程,但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踵而至,国民政府对此事并不上心,仅凭着几位外国和本土专家的努力来推动这样大的项目,也无可奈何。
到50年代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构想,林一山等新中国的水利专家大力推动。对此掀起了对三峡工程的大讨论,这是三峡工程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从纸面规划走向现实。但是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加上国力考量,安全考量,技术考量,三峡工程建设同样没有付诸实施,但是新中国没有一刻真正忘记这颗位于中国腹地的明珠,这个上天赐给中国的礼物。
到了十年浩劫结束,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峡修建与否的研究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支持派和反对派都投入了极大地热情和努力来进行研究。对三峡问题的各种细节也是鞭辟入里。
被敌对势力用各种先进武器攻击,卵石淤塞导致重庆港废弃,防洪所能发挥的实际效果,生态环境的影响,坝址的选定,高中低三种坝高的比较,船闸的形式,移民的安置问题,投资回报,巨额投资对其他工程项目资金的挤占,水库诱发库区地震,库区历史人文遗迹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个决策过程,仅仅从改革开放后三峡工程再次进入决策讨论,就持续了10多年时间。但是这个决策讨论的过程绝不是虚耗时间。
这个过程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党在处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时,本着为人民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历史负责的态度,谨慎再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我们才可以问心无愧的说,在建设三峡时所遇到的问题,在开工之前就都已经想到,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时至今日,三峡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颗明珠,创造了水利工程的诸多纪录。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全年发电988亿千瓦时,每天发电量是2、73亿千瓦时,是世界上年度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相当于减少4900多万吨原煤消耗,减少近一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三峡的防洪功能非常显著。万里长江,如果处处是98年九江那样的堤防,那仅靠三峡是万万不够的。但是三峡发挥了防洪枢纽作用。在2020年,长江水量已经超过了98年的水量,是仅次于54年的第二大。但是在以三峡为首的长江水利设施的保护下,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群策群力,密切配合。以致于这样大的洪水,在普通的群众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平稳度过了汛期。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水利史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必将会延续好多年。
就好像黄河。在建国之前,1000年间,黄河泛滥1500多次,黄河水患是流域内人民群众谈之色变又无可奈何的常态性灾难。而建国之后,70多年没有出现大的水患,这是中国水利史的一个奇迹,以致于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黄河水患在历史上曾经多么的严重。而现在,长江水患也必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几十年之后的年轻人也会像看待黄河水患那样对长江水患毫无意识。
人民群众这样的无意识,是千千万万水利工作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才换来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样的无意识,也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使我们国家傲然挺立在世界。告诉世界,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