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科技前沿系列讲座是对当前信息技术前沿科技进行串讲和概述。图书是前人经验的缩影,是人类知识的积淀,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与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本案例从名人角度出发,看一下他们是如何读书的。
2、背景
案例1:中国最牛职业——图书管理员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道教学派创始人,春秋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曾是周朝“守藏室之官”即春秋时期陈国的史官和图书管理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父在孔子三岁时去世,从此他跟随妈妈过上了贫穷的生活。孔子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牧牛羊、记账的以及图书管理员。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元封八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18年,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图书馆主任。在这段时间里,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宣传进步思想。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在刚刚认识的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冼星海,著名音乐家。《黄河大合唱》作曲者,1926年春天,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图书馆做助理员维持生活。
沈从文,民国的著名作家,其实只有小学学历,他年少时也曾报考过北京大学,但考了很多次都没考上。便干脆不考了在北大旁听,一边担任图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一职,看遍了藏书。也是这段时光的知识积累,让他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石子船》等著名作品。
华罗庚,1930年20岁时,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虽然他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亦因无钱而退学,但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对他自学成材的经历十分认同,破例推荐其进入清华图书馆任馆员。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1岁入伍,做过班长、教员、干事。当然,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图书馆管理员。他将馆中千册藏书全部看完。古话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古人一卷,没有如今一本多,所以大概千本至少也有万卷以上了。果然上下笔如有神,成了大作家。
案例2:毛泽东与书——“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年幼时酷爱读书,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家乡韶山能借到的书都读过了。一天,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有个过路人来找水喝,随口说棠佳阁的藏书很多。毛泽东一听,忙问棠佳阁有多远。过路人说:“远着哪!要走30里山路,山林中有野兽伤人,你可别一个人走山路呀!”然而,第二天清晨,雄鸡初啼,毛泽东就起床出了村。爬上高坡,越过山岗,向湘乡县棠佳阁的方向奔去。
中午时分,他来到棠佳阁,棠佳阁的主人见毛泽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很是奇怪,一问才知是远道前来借书的。主人深为感动,立即把《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借给毛泽东。《新民丛报》上载有梁启超的文章,倡导欧美民主思想;《盛世危言》提出中国富强之道是改革政治、发展工业、提高文化水平等,这使毛泽东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
读完这些书,毛泽东又去借新书。几年中,他几乎读完了棠佳阁的全部藏书。主人钦佩地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一生读了这么多典籍,你却只用几年。你这几年顶得上我几十年的工夫啊!只是路途遥远,实在辛苦。”毛泽东说道:“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案例3:周恩来与书——“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
1960年8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来北戴河图书室借书的人不多,图书管理员小王坐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
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需要,可以到图书室来看。”
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这时,窗外的雨又下大了,“不会有人来借书了吧?”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了图书室。他手里的雨伞流着水,挽起的裤脚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边,微笑着向小王走来,请小王把世界地图和几本参考书借给他看。当小王把书捧给这位同志的时候,她发现:居然是周总理!
周恩来朝她微笑地点点头。她喃喃地说:“总理,真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要借这些书,我应该给您送去,不该让您在大雨里跑来借书,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哎,小同志,你把书管得很好嘛!”周恩来笑着回答她:“有一套制度,这样很好。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而且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周恩来说完,就拿起书坐在桌边认真地查阅起来。
案例4:彭德怀与书——“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
彭德怀元帅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被毛泽东誉为党内的“猛张飞”。其实,彭德怀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彭德怀早年虽上过一段私塾,但不久就因贫困辍学。他13岁到煤窑做工,闲暇时也不忘读书,之后的几十年,更是书不离身。
井冈山时期,彭德怀有很多仗要打,但他总要随身带上搜罗到的军事和政治书籍,挤时间阅读,有时在战斗间隙也会拿出来翻翻。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不仅自己坚持挤时间读书,同时还要求大家注意学习。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谁看书,可找我来借,不读书怎么行?”他怕有人借书只是装装样子,曾将一些书页用饭粒轻轻粘上,当他们还书时,他总要翻看一下。如果粘住的地方掀开了,他就会点头微笑。有一次,一位同志来还书,彭德怀发现有些地方依旧粘住,就发脾气说:“你借的书根本就没看!”那位同志心虚地争辩:“您怎么知道?”彭德怀翻到粘着的书页说:“这不是嘛,我这里有点小科学试验,你看看!”那位同志红着脸说:“我明白了,下次一定改。”彭德怀眼睛一瞪:“你知道了我的秘密,可不要只把粘住的地方翻开,还是不看哟!”
案例5: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3、内容
分析案例1,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一般代表着知识,知识则象征着力量。书籍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而这些有成就的人则与书密不可分。纵观历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人,都对书籍充满了渴望。而当下,在科技前沿的探索和求知中,书籍则更是为每个同学打开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只有重视阅读,学会检索,才具有技术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升的空间。
分析案例2-5,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有纸质版、电子版的,有旧的、新的,有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工学的,有年鉴、文献及报纸。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相比,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新知识、获得新书籍的契机。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书籍,把握好提升自我素养的机会。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刻苦读书。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更多为祖国服务的能力。
4、小结
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们生长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更应以先辈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更应不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避免在读书中迷失方向,做到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