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最美水利人|胡孟:砥砺奋进十八载 脚踏实地惠民生

胡孟,1977年生,汉族,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2012年任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副所长,2016年交流至水利部原农水司供水处工作,2018年调任水利部农水水电司供水处副处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8部(其中主编3部),发表文章70多篇,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代表;第二届“最美水利人”。2019年,作为水利行业代表乘“乡村振兴”号彩车,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

一、潜心全力攻难关,研究成果重应用

1999年7月,胡孟同志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水利科研工作的新征程。他刚参加工作就从事长距离调水优化调度等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工作,参与研究提出的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涵优化方案,被北京市政府采纳应用于实践,节省工程投资6.1亿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胡孟同志开始从事农村饮水安全的科研、规划、设计等工作。当时正值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启动之际,他瞄准行业急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研究讨论,主编了《村镇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对支撑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他牵头研发的农村饮水安全自动化监控技术和系统,获得20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在十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并纳入主编的技术标准,有力促进了全国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他主持编制的北京市、青海省“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了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并主编著作《农村安全供水工程技术和模式》,得到广泛实践应用。研究明晰了水利技术标准的界定原则,揭示了水利标准维度的实质,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多要素模型,独著《水利标准化理论与实践》,为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这些成果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和水利标准化工作中全面采纳应用。因在科研和管理上的突出表现,2012年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副所长,2016年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当选水利系统青年唯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讨论发言内容被《中国科学报》刊载。胡孟同志攻克多个技术难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三等科技进步奖2项,厅局级成果奖十余项,出版著作7部(主编2部),发表文章70多篇,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研究成果在全国多地广泛应用,成效突出。

二、研以致用抓管理,带领团队攻坚战

2016年1月,胡孟同志应邀交流至水利部原农水司供水处,担任副调研员,作为一名学者型干部,他将扎实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农村饮水安全行业管理工作中。2018年9月,他放弃了原单位高薪待遇,调入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任职副处长,其中2017年1月-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2019年7月,全面主持供水处工作。为坚决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运行管护攻坚战,坚决推进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围绕“建得好”“改得好”和“管得好”,他带领供水处的同志们加班加点、锐意进取,敢打硬仗,敢于担当。2018年11月,在司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供水处同事和7名借调同志,打造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尖刀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农水水电司成立由胡孟同志担任队长的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他带领团队瞄准事关亿万群众最切身利益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克难,“5+2”、“白加黑”,这已经成为他和整个团队的工作常态。由于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供水处工作被《新闻联播》专门报道。工作中,胡孟同志总是率先垂范,斗志昂扬。“动脑多、加班多、材料多”,“休息时间少、个人考虑少、家庭照顾少”,这“三多三少”是他日常工作状态最真实的写照。但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同事,他常常说:“我们有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是别人想奉献却没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我们要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无愧于岗位职责、无愧于群众期待”。

胡孟同志来到供水处的这三年多来,尤其机构改革以来,是农村饮水工作有史以来任务最为繁重、要求最为严格、最为较真碰硬的时期,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胡孟同志越能顶得上去,豁得出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在今年开展的3109个村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暗访期间,五一节、端午节,全部加班加点整理分析数据和材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重大工作活动前夕,经常加班到凌晨,甚至到凌晨三点多。由于长期加班工作,2012年就落下了长期耳鸣的困扰;2016年,赴贵州贫困地区调研时遭遇车祸,落下了肩痛、胸闷的病根;2017年,由于坚持工作,长期未休息,导致耳出血,常年累月的加班熬夜,他患上了深咳。但都凭借极其坚韧的意志力,逐一克服。3年多来,没有休过一次假,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舍小家,为大家”,是对他工作与生活的最好注解。


三、砥砺奋进十八载,脚踏实地惠民生

胡孟同志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幼饱尝民生疾苦,对农村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将自身事业与农村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自2005年从事农村饮水工作以来,胡孟同志始终将解决好亿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工作奋斗的目标,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他的带动和推动下,中国水科院水利所供水室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成为支撑水利部和全国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发展的一支中坚技术力量。在他的带领和表率下,农水水电司供水处得到了部领导、全司和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水利部的一张“名片”。

起草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主席、胡春华副总理和国务院有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材料十余篇,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其中“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工作方案”和“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汇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他组织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推动国务院扶贫办和卫生健康委发文采信;指导督促各地全面摸清人口底数,将存在饮水问题的贫困人口建立到村到户台账,将饮水型氟超标人口建立到村台账,按月滚动销号,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推动省、市、县各级全面设立农村饮水举报监督电话,组织制定各类政策文件约30项,撰写各种调研报告和材料等数十万字。陪同部领导、司领导和自己带队暗访调研30余次。三年多来,他和全处同志与各地一道,共同推动1700多万贫困人口喝上了洁净、放心的饮用水,累计提升了2.3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亿万农村居民像城市市民一样喝上了水量充足、水质安全、方便获取的自来水,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十八年辛苦耕耘,十八年春华秋实。胡孟同志通过不懈的耕耘付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精湛的业务能力、突出的工作成效,充分彰显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完美诠释了一名水利人的初心、使命和担当!


发布时间:2020-05-05

上一篇:校友汤松被授予“全省自强模范”称号

下一篇:校友高玉生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