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鲁双双,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曾于2021年、2022年分别参加河南省第六届、第七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并获得高校组三等奖、二等奖。
大家好!我是鲁双双,现为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4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本科岁月,到如今在法学领域的继续深耕,我曾十分有幸两次站上河南省“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的舞台,分别荣获三等奖与二等奖。这些经历,如同在我生命中投下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扩散。那段与宪法紧密同行的旅程,所埋下的法治种子,正承接着我最初将“法学”二字填满高考每一志愿的那颗赤诚初心,在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学术钻研的广阔天地中,无限延展,生生不息。
一、初心如磐:微光成炬照亮成长之路
我与法律的缘分,追根溯源来讲并非源于宏大的理论,而是始于小学时期一段深刻的青春记忆。那时的我,虽然性格不算外向,却始终对身边的不公现象格外敏感。当我目睹班上几位性格内向的同学遭受排挤、嘲讽,甚至被恶意捉弄时,一种本能的正义感促使我站了出来,我坚定的成为站在她们身边的极少数人之一,努力让受欺负的同学感受到支持,也让欺凌者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并不被所有人默许。在这个过程中,我既体会到了维护正义带来的欣慰,也感受到了挺身而出需要承担的勇气。
然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朴素的正义感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法律根基。直到多年后观看电影《少年的你》,看到片中呈现的校园欺凌和法律介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我凭着本能所做的那些事,其背后正是宪法精神的体现——宪法第四十九条已明确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法律,让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不必再孤身作战,他们可以在法律光芒的庇佑下,持起名为“权利”的武器,勇敢上阵。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不仅是保护,更是捍卫正义的底气和力量。后来,每日午间的《今日说法》、各种普法栏目剧,成了我心灵的慰藉和对外部世界的窗口。我看着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被抽丝剥茧,看着正义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伸张,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被一次次点燃。那株对法学“悸动”的种子,悄然萌芽、生长,最终凝聚成一种情有独钟的向往。因此,当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来临,我几乎是带着一种使命般的热忱,用“法学”填满了每一个志愿的第一专业。我渴望成为那道照亮他人的光,用专业知识去守护更多可能遭遇不公的“少年”。于是,我与法学,这两条原本看似渐远的生命线,一步步趋近、相交,并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开始重合。在那里,我开始真正地认识法律、走进法学,从枯燥的法条中解读出人性的温度,从严谨的逻辑里构建起守护正义的蓝图。
二、知行合一:演讲台上淬炼法治之魂
大学的舞台,为我提供了将理论认知付诸实践的第一个契机。我两次站上河南省“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的赛场,这不仅是语言的竞技,更是思维的淬炼和法治信仰的升华。
第一次参赛,我选择从看到的最切身的经历——校园欺凌入手。我讲述了《少年的你》带来的社会思考,也分享了自己小学时看到的身边同学的隐痛。我向听众阐释,当电影上映次日,国家便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等行动,正是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努力为保护“少年的你”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武器。我特别提到,经过字斟句酌的修订后,被誉为未成年人保护“小宪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三十九条直击校园欺凌,这正是对宪法第四十九条“儿童受国家保护”规定的现实化、具体化,是宪法从文本走向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实质公平正义的生动体现。这次演讲,让我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公共议题的法治思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为每一颗受伤的心灵撑起保护伞。
第二次参赛,我抽到了关于“网络舆论乱象治理”的题目。这要求我将视野从校园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我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成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重要方式的同时,所带来的网络侵权、谣言、暴力等问题。我引用“张玉环案”中出现的舆论失焦现象等多例,讨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理性、坚守法律底线的重要性。我谈到,《宪法》第三十五条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但这项权利必须以“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前提。我呼吁,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强化法律意识,谨慎行使言论自由权,让法律之剑为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保驾护航。这次经历,让我学会用宪法的视角审视复杂的社会现象,将法治思维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
每一次备赛,都是对宪法知识的宏观系统梳理和微观深度学习;每一次登台,都是对法治精神的真诚呼唤和坚定表达。赛场,成为了我法治道路上重要的练兵场,更是我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的成长序章。
三、砥砺前行:党员担当践行法治信仰
在两次备赛的成长轨迹中,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标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2022年6月12日,我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文字:“‘中国共产党党员’或许从来不是一个名头,它是对一个思想积极上进、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冲的上来、顶得上去的人的高度认可,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用行动去证明我们值得党的信任、无愧于党的认可。”
这段话,源于本科期间采访一位老党员时所得的教诲——“思想上入党”。这句话我一直反复对标自身。我深知,成为一名党员,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在我们团支部的一次推优会上,一位退伍同学因自觉未达党员标准而暂未申请入党的发言,深深触动了我,促使我不断反思:作为一名正式党员,我该如何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又如何让入党时的初心与日常的行动始终同频共振?
答案,最终落到了“服务”与“奉献”上。我坚信,坚定固守法律底线,敬畏法律红线,是党员先进性的应有之义;而积极投身法治实践,用所学服务人民,更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集中体现。这种信念,也成为了我后来参与支部委员竞选的动力之一。我希望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行动,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将法治信仰融入日常的服务工作之中。从本科阶段担任班级生活委员、院团委副书记,到硕士阶段参与志愿活动、普法宣传,我始终努力将“服务”二字践行于实处。“心怀火炬,予人星火”是我的座右铭,我非常非常期待看到自己细微的贡献能换来他人脸上的笑容,或仅仅是对方更为坚定昂扬的步伐。党员的身份与法治的追求,正在我这里交织融合,共同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四、润物无声:法治种子播撒希望田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深知,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的精神在于传播。赛场上的讲述固然能打动人心,但真正让法治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必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第七届“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的命题演讲环节,我抽到了关于2022年“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奶奶的材料。她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带领“王兰花热心小组”为居民解决困难上千件,将志愿者队伍从7人发展到6.5万余人。她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普法宣传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汇聚起来,就能形成社会公益的汪洋大海。
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学校的“小水滴”志愿服务队,以及像郝楠楠学姐那样的优秀成员,她深入贵州边远山村支教、普法,用青春和汗水为孩子们播下求知与法律的种子。她曾说,希望用普法实践“为法律真正深入人民的土壤、为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这番话,也成为了激励我的重要力量来源。
其实早在2020年暑假,我就曾与朋友们一同组建起“让少年的你沐浴在阳光下”依法治国宣讲团,深入我的家乡——河南省平顶山叶县的多个村庄,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识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农村地区法律意识的相对淡薄。当谈及“校园欺凌”时,许多村民欲言又止、了解不多;面对复杂的法律条文,他们显得茫然和无措。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持续深耕普法宣传的决心。我们尝试用最朴实的语言、最贴近生活的案例,去解释法律如何保护他们的孩子,告诉他们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该如何寻求帮助。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都让我感受到普法工作的价值与紧迫。“任重而道远”,是我此行最深的感触,普法宣传,我们永远在路上!

后来,对心理学的热忱引领我加入了广州市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这段经历让我开始尝试将心理咨询服务融入法学生的身份之中,也为我未来的法治实践凝聚了更为坚实的能力基础。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共同汇聚成我坚定投身法律事业、融入志愿服务涓涓细流的不竭动力。
五、众志成城:涓滴之力汇聚法治江河
走过这段旅程,我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法治进程的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仅仅依靠个人法治信仰的守护、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乃至单方面的普法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同心协力的“交响乐”,需要最广泛的人民团结起来。
这就像我们“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其意义不仅在于比赛本身,更在于它正在将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推向每个人心中,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逐渐蔚然成风。在今年的第十个年头回望,这项活动已然成为万千学子法治启蒙的灯塔。
这也像我在参赛过程中,与小组同伴的通力合作、与指导老师的密切沟通。我们为了一个以“法治”为名的作品能够精彩呈现,彼此支持,共同奋斗。那种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团队温暖的支持,亦是个人前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更像王兰花奶奶的热心小组,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浩荡队伍,他们推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构建,让矛盾在源头处化解,真正达到定纷止争的实效。她就像一颗晶莹的小水滴,融入了社会公益的海洋。雷锋同志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王兰花奶奶是公益的小水滴,郝楠楠学姐是普法的小水滴,而我,也愿成为这亿万颗小水滴中的一员。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守宪法法律底线,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这一颗颗小水滴终将汇聚成社会公益与法治文明的磅礴海洋。如此通力合作,法治中国的建设方能行稳致远,我们和谐美丽的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六、继往开来:以专业之基铸法治之魂
如今,我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作为一名刑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暨南大学这片新的沃土上继续我的求索。曾经的经历,无论是赛场的荣光,基层普法的艰辛,还是身为党员的责任,都已内化为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底气。
我将继续扎根法学专业,潜心钻研,为未来的实践打下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将持续深入普法实践,不忘初心,利用一切机会,创新形式,将法律知识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我亦将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递好宪法温度,继续发光发热,心怀火炬,予人星火。
人民期盼法治,宪法护卫人民。正因为有宪法的庇护,我们才得以生活在一个愈发安定和强盛的国家,才得以时时刻刻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我愿意,也决心,成为这阳光的守护者与传递者,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
那最终会汇聚成如何的法治汪洋,且待此刻的我和未来的我,与诸位同道一起,共同执笔挥就!
十年寄语|致未来的法治青年:
值此“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迎来意义非凡的十周年之际,我想对即将踏上这个赛场的学弟学妹们说:
请珍惜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它不仅考验你的知识储备与口才,更锤炼你的意志,塑造你的法治人格。愿你们在比赛中,不仅展现法律素养,更传递现实关切;不仅收获成果,更收获对法治精神的深刻认同。愿你们能找到宪法条文与自身生活的共鸣,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宪法的光辉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