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教师风采】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供稿:党委统战部|编辑:刘畅| 初审:毕雪燕|终审:龙腾云|日期:2024-10-08

国家级精品课、国家本科一流课《中华水文化》课程团队老师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紧紧围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业务精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总是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思想上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工作中谦虚谨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能够结合中华优秀文化,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团队老师长期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每学年均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自我,能够对接推动建设郑州市人文社科基地——黄河文化传播与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验基地——武涉县嘉应观景区,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育理念先进,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的多维度育人路径,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近5年,所指导的毕业论文11篇获优秀毕业论文,12名同学所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其中20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指导的研究生被评为首批郑州市“文化名家”培育对象,周口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在课程教授、课后讨论、测验等环节融入不同的思政主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文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理念先进,积极推动人文素质类课程改革。对原《中华水文化》《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把学校95%以上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成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中华水文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线上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一流课程,实现了我校68年来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并在中国大学 MOOC、学习强国、学堂在线、智慧树、河南省网络干部学院等20多家平台投放,200所学校选课,并被中央电视台汉语桥栏目选中200多分钟课程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播放。学习人数众多,达400多万人,仅学习强国有84 万余人。《中国古代名人创新智慧》《中国古典名著的现代解读》《中国电影史》等12门课程获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线上课程;建设有河南省虚拟课程群课程《黄河文化艺术虚拟仿真课程群》(下辖5门虚拟课程);主编的《中华水文化》获批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课程团队获校特殊贡献奖。

主持建设有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项,创新的教学模式《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把丰富的黄河文化进行提取、剥离,将黄河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入高校的不同课程。采取“国内大师、校内名师同上一门”,全国高校,尤其是炎黄九省100多个高校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的教学模式,获批2022年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等奖。使我校在河南省本科高校第六轮公共艺术教育评估获得全省一类院校第一名的佳绩。打造了河南省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团队老师积极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指导全校通识课专兼职教师70余名,试讲通过20余人。晋升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讲师30人。在主持打造国家级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中4人获得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3人获得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3人在全校开展的“精英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人文素质类教师、专业课教师团队。团队多名老师获省级、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其中毕雪燕教授获得河南省“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获批教育部“专业课教师”访问学者,公派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交流。杨华轲、罗玲谊副教授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陈超副教授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张建松副教授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

团队老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频率高。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大量影视片段、图片、动漫、表格等资源丰富、补充、融入教学内容,增强课程视频的生动性、趣味性,让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团队录制了近3000分钟的视频进行课程反转,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主讲的《战火中的电影》《讲述中国创新的故事 传播中国创新的声音》10余门微课在全国、河南省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

团队教师注重科学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项,中国中文教育教学资源重点项目1项,主持的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在全省评估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校国家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课程,在国内外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中国共产党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