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男子因汽车落水死于车内引关注 汽车专家传授自救良方
前日,北京一名男子驾车落入水中,他因无法逃生而死于车中,这引起了广大车主对车辆落水后如何自救的强烈关注。昨天,微博上流行一则“落水汽车内逃生法则”称,如果被困在车里,无法打开车门逃生时,你只需把座位头枕拔下来,用那两个尖锐的插头敲打侧面玻璃,破窗而出。这则微博被转发上万次。但有汽车维修专家昨天指出,这种方法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行得通。
“头枕敲碎玻璃法”实施有难度
广州广保丰田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车间经理卫国光是汽车维保行业的资深人士。他昨天表示,汽车头枕敲碎玻璃的方法其实并不值得推广。他表示,如果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头枕插头有可能敲碎玻璃。但在水涌入车内,车主慌乱的情况下,车内空间狭小,人很难用上劲。而且,不少头枕插头的头都是平的,而非尖的,未必能敲碎玻璃。此外,也不是所有的车的座枕都能那么容易拔出来。
他还表示,为保险起见,还是在车内放一把羊角锤或专门用来车内逃生的安全锤比较稳妥。这种专用工具除了能敲碎玻璃外,后面还带着一把刀,可以割断安全带。除了这个座枕插头外,防盗锁、灭火器也可以用来敲碎玻璃。至于有人提出用高跟鞋敲碎玻璃,之前他们也尝试过,难度很大。“高跟鞋的跟毕竟不全是金属的,也不够尖利。”
《汽车杂志》总编辑董宝青昨天也表示,头枕敲玻璃实施起来有很多问题:1.不是所有的头枕都可以拔出来;2.拔出来的头枕也不一定可以打破汽车两侧的车窗玻璃。“汽车落水自救是一个矛盾,在汽车落水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车窗玻璃越容易砸碎越好,但是我们买车的时候,却是希望汽车玻璃有足够的强度。这么容易给你用头枕砸碎的汽车玻璃,是不合格的汽车玻璃。”
“等车身完全进水才逃生”易窒息
奥迪公司的秦师傅说,如遇暴雨天气,且车辆周围已经形成积水,最佳选择是立刻打开车门离开车辆。若积水已经较深,没过车体超过二分之一,打开车门不再可能,这时车窗就成了最佳的逃生路径。如果积水尚未堵住车窗,则应抓紧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中控锁,摇下车窗逃生。若车体被整个淹没,水压致使车窗无法摇下,就要利用身边的防盗锁、羊角锤等工具砸破侧车窗逃生。
此外,部分车型虽可以放下后排坐椅使车厢和后备厢连通,但因操作程序较为复杂,车内空间较小,在紧急情况下,人要快速完成放下后座、爬进后备厢等一系列动作是较为困难的。
此外,网上还流传一种说法,如果车身被雨水浸没,应等整个车辆被水浸泡之后,借助内外平衡的压力打开车门或车窗逃出。对此,秦师傅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车内空间小,氧气有限,若等车身完全进水才开门逃生,就很容易发生窒息。
挡风玻璃难敲破 逃生首选敲侧窗
在车辆落水的情况下,究竟是从侧门逃生,还是从天窗逃生,还是从后备厢逃生,哪里是第一选择?多位汽车工程人员昨天均表示,从侧门逃生是第一选择。
卫国光昨天表示,如果车辆坠入湖中或深水中。首先应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因为采用侧门逃生是最安全快捷的方式,汽车落水后,不会瞬间沉到水底。如果车门已经打不开,则应用安全锤敲打玻璃的边缘和四角,尤其是玻璃上方边缘最中间的地方,一旦玻璃有了裂痕,就很容易将整块玻璃砸碎。在窗户破碎时,碎玻璃会连水冲入车内,要注意避免划伤。因侧车窗比前后挡风玻璃厚度小,所以要敲破玻璃时首选是敲打侧窗玻璃逃生。
在敲打车窗玻璃时,可敲打玻璃边缘位置,更容易被敲碎,因为边缘处有缝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敲玻璃时不要敲前面的挡风玻璃,因为挡风玻璃很难被敲碎,并且,防爆膜多数也贴在挡风玻璃上,敲碎的难度更大。
行驶中遇积水 应先弄清水深再通过
科学松鼠会成员昨天也在网上宣传:车窗加压实验显示,在汽车沉入水中时,无论是电动车窗还是手动车窗,只要车内还有空隙,就无法打开。当然,如果没有及时开窗,也可以通过一些专用工具,比如用破窗锤来击碎车窗玻璃,让水尽快进入车内,增加逃生机会。但经测试,猛踢、手握钥匙、用手机砸等其他方式无法打破玻璃。
只有当车内充满了水,车门两侧压力相等时,才有可能打开门。如果不打开车窗,水流进车内的速度较慢,车内的人会很容易溺水。如果车辆在沉没的过程中能快速打开(破)车窗,就可以让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车内,达到车内外压力平衡的状态也是最快的,车内人员更容易逃生。
卫国光昨天还表示,车辆雨天行驶一定要准确判断水情。对经过地段水深不确定时,宁可下水“以身试水”,如果水深没有没过保险杠,可以尝试挂低速挡,加大油门,匀速经过,中间千万不能踩刹车,不能换挡,不能让车辆停下来。“裤腿湿了是小事,被困在水中才是大事。北京这次事故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在车辆被水浸时不要重新启动发动机。一般情况下,汽车被水淹没后,空气滤芯有可能进水。发动机吸水后,会造成火花塞无法点火。水也会被吸到汽缸里,导致发动机报废。
他还提醒说,下雨时尽量不要将车辆停在地下车库,哪怕让车辆停在露天淋雨,也不要躲在地下车库中的车辆里,这是很危险的。
董宝青也奉劝各位车主说:“遭遇暴雨时,千万别贪图一时的淋不着而躲在某个小空间,一定要往高处转移。”(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陈玉洁)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