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研究背景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的讲话中提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023年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到“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之四是“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完善和发展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强调“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第9条对如何加快新文科建设提出了要求。而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与根本抓手,成为新文科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结合学校特色建设一流专业成为各高校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行业特色高校居多,随着“行业+大数据”等数字化新业态的出现,如何立足“行业特色”建设一流专业,是新时代赋予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课题。会计学专业作为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百余所高校获批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国家级一流会计专业,并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因此,本项目结合我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及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2、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数智技术为驱动、行业特色为支撑的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详细分析国内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现状。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二是探讨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定位和体系框架。一流专业定位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数智技术为驱动、以行业特色为支撑;以此定位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体系框架。三是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详细构建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重构新文科背景下一流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具有“思政+数智+行业”特征的一流课程体系;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化的一流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支“数智+会计+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流师资队伍。四是建立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构建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全方位管理体制;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的评价监督机制;建立一流专业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一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透视国内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现状
一是分析国内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情况。从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学科前沿等方面,对182个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进行深入分析。二是透视国内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分析国内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明晰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定位和体系框架提供基础。
2、明晰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定位和体系框架
一是明确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定位。从以思政教育为引领、高水平厚植专业内涵,以数智技术为驱动、高质量赋能专业发展,以行业特色为支撑、高格局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明确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定位。二是构建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体系框架。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梳理构建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体系框架。
3、重构新文科背景下一流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一是确定“四位一体”的一流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大智移云以及新文科背景,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有特色、智能化、复合型、创新型的四位一体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二是设计突出思政引领、数智驱动、水利特色的国家一流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三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紧跟时代前沿,转型智能财务,以财务共享实践平台、河南省智能营销与智能财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实验室为支撑,紧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培养数智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强化服务面向,突出水利特色,突出会计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水利特色的会计学一流本科教育。
4、构建具有“思政+数智+行业”特征的一流课程体系
一是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筑课程育人新生态,专业拥有1项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是建立数智化的会计学课程群。开设Python 程序设计与运用、智能会计、RPA财务机器人开发与运用、智能财务决策等课程,增设智能财务共享、财务建模与可视化等实践课程,获批并验收1项省级虚拟仿真会计学课程群和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成3项省级一流课程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项校级一流课程;三是设置凸显水利特色的课程。在原有《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了中华水文化、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会计、工程项目审计、水利项目业财融合虚拟仿真等特色课程。
5、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化的一流教学资源库
一是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资源。出版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学》等4部,获批校级规划教材1部,实现课程和教材一体化设计、线上线下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二是开发立体化课程思政资源库。依托超星线上平台,教学团队合作开发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政府会计》《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在内的校级线上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三是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同建成智能财务共享中心实验室、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课程群+实验项目一系列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
6、打造一支“数智+会计+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建设具有厚实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有4名教师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2名教师有注册税务师资格证,3名教师为CIMA学术精英会员,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获批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二是建设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智慧型”师资队伍。构建智能前沿、灵活有效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使教师精通信息技术,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厅级教学类奖励13项。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思政体系
一是强化“思政+”思维。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全面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编写和选用、期末测试以及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思政育人的理念贯穿所有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依托超星平台,很多课程新增“思政元素”一栏。
二是创建“123456”课程思政教学模式。1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是建设课程资源库和思政资源库两个教学资源库,3是确定三位一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教学目标,4是实施四步教学法(课前准备、课中讲授、课后巩固和考核评价),5是挖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五类思政融入点,6是六个配套措施。
三是建成一支“专家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拥有1项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以及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8项,建成了在线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形成了思政育人水平高的省校两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建立成效显著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一是共建共享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课程资源。以智能财务与智能营销河南省工程中心为平台,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等途径,成功建设了1个河南省新文科管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会计学课程群、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部署在“河南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面向全省高校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形成了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资源、思政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以及实践资源库,将专业教学资源集成、存储、共享,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多元化的形式向学术群体开放,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建成3项省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项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及一流课程。
四、研究成果及应用推广
1、研究成果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工作,高质高效地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完成一份4.5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其核心观点已被《大河报》进行宣传报道。二是修订了一套体现思政引领、数智驱动、水利特色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完成4项省级教改项目、9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9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包括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群、实践教学基地等,有力推进了我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纵深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出版论文、论著4部,出版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形成了新形态立体化的教材。五是形成3份应用证明,成功申请了《数智环境下PPP水利项目业财融合与可视化评价平台V1.0》软件著作权。六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指导学生参加省厅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奖励、竞赛和创新项目19项,会计学专业1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在国家励志奖学金,2名学生获得河南省普通高校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七是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多项荣誉或奖励。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等。
2、应用推广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已全面应用于我校2022-2023级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专升本专业、会计学辅修专业。二是虚拟仿真实验系列项目的应用。共建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会计学虚拟仿真课程群以及系列虚拟仿真项目,已全部部署在“河南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可用于各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全部通过省级验收。2022年之后,所有实验项目已经有几千名学生使用,实验项目运行稳定。三是教学资源成果的应用。发表的教改论文、建设的一流课程或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开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已用于本校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出版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可广泛用于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使用;出版的省级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累计出版1.4万多册,使用范围遍布全国。《数智环境下PPP水利项目业财融合与可视化评价平台V1.0》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四是校外应用。成果已在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等几所院校得到了较好的借鉴和应用。河南工业大学在调整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构建新兴交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采纳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受益人数2000余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专业建设定位、课程体系革新与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借鉴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受益人数2000余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教材的使用、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等方面采纳了成果,受益人数1600余人。研究成果提升了上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高,应用效果良好。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社会对我校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认可度高,整体评价好,2023年在河南省会计学专业评价排名前五,等级为B;《大河报》分别于2023年6月21日和2024年8月5日对我校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果进行了报道。研究成果可以为省内或者国内其他行业特色高校会计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供经验或借鉴,为社会培养出一流的会计人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